跳出人的思想和認識 走向神(1)

——不結束不是時間問題 是得救人數太少的問題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九月十四日】很多同修不相信正法會結束,或者不相信師父講的一些其他的內容。有一個問題,不知是否我們所有大法弟子都明確了:不結束不是時間問題,是得救世人的人數還太少的問題,包括許多大法弟子都還沒走出人來,沒有全力以赴救人,助師正法。

大法修煉二十多年了,今天想把心裏最想說的話告訴同修。主要想分享自己是認識到的走出人的標準,以此相互促進,少走彎路。儘快在法中昇華上來,突破到人的表面,帶走全部。

從初期得法一開始往上修,經過艱苦的努力、實修、去各種慾望、執著心到進入高層次中修煉,直至更高。每一階段怎麼樣昇華,怎麼樣修上去的,然後又摔跟頭,又再往上修,反反復復的往上修;這些過程都是歷歷在目,明明白白的。

在世間法的修煉過程中:很多次出功,很多次又掉下來是因為自己有一些常人的執著心太重,修不上去。

在多次出世間法反覆往上修的過程中,又摔跟頭掉下來,是因為自己雖然修去了許多人的執著,卻忽視了自心生魔的干擾。

一、真正學好法、實修心性

「要多學法,不然真、善、忍在不同層次的內涵你不知道,就無法真正做到真、善、忍。」[1]

我想說的就是:修煉這麼多年,自己人的表面真不知道「真、善、忍在不同層次的內涵」;實修中周邊的同修們好像以前也沒有誰明白,也沒有誰提過這個問題。我們許多修煉人其實是沒有學透這個「大法」的,真的沒有,不然的話就不會反覆的摔跟頭。不然的話舊勢力就不會在這麼多年中,針對我們修煉中出現的人心,搞出這麼多事來,給我們製造了那麼多的魔難。就是因為總是有人心,總是不成熟。其中原因就只有一個:高層次上的法沒有學透。

個人修煉圓滿的標準,是我們助師正法,勇猛精進,走向圓滿的基礎。心性標準一點都不能降低,一定要想辦法修好自己,否則魔難重重。

例如,我個人在實修過程中,花了幾年的時間才看到某一層次一些東西。其間最重要的幾方面就是:

1、修心斷慾:色慾之心必須修去,完全修過去,平時這方面的念頭一點都沒有了,放下了,一點都不動情,保持著純淨。有些同修掉下去了,也是因為這方面的心又起了。而師尊身邊的弟子,神韻同修的標準是甚麼,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那就是救度眾生,助師正法中必需要達到的標準、要純淨自己。

2、修煉中遇到難和關時,我把很長時間修不過去,而產生的怨恨心修去了。這是走向神的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有很多同修也是在這方面掉下去了,當然更深層的原因每個修煉人都不同。

3、修煉中吃苦修心去業,心胸要坦蕩。實修中被常人佔便宜的事,太多了,在工作環境中,幾乎天天都有,別人不願意幹的工作或本來就是他們自己的工作,經常推給我幹,我也沒甚麼怨言,一幹就是幾年,結果就修過來了。

4、平時就是就是學法、煉功、修心性、工作。常人中的很多執著心和愛好全都放下了。不干涉人與人之間的因緣關係,不造業。這樣思想也就純淨了,基本就沒甚麼念頭。

就是要實修心性,要有層次高低的功,才能昇華上去,本體才會發生強大的變化。不然用甚麼證實法,而這些就是走出人的標準,往高層次上修煉的法理,不實修,那些心不去,救度眾生中就會受到干擾、魔難。

5、往高層次修煉,還要注意「自心生魔」的問題。這方面的法理不明白,是絕對不會明白甚麼是「無為的」狀態。

修煉到一定成度之後,這方面的干擾很大。很多執著於功能,執著於聽到,或天目看到一些東西的同修,也包括我,摔了許多跟頭,掉下去了。

有的同修喜歡用天目看到的,或讓別人天目看到的作為指導,處理一些事情。師尊在講法中多次講到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冷靜的想一想:人的表面運用的是不是佛法神通?如果不是,那肉身出的功能能起甚麼作用呢,那還有甚麼執著的呢,真的應該放下這些東西,頭腦一定要清醒。

修煉人自心生魔這方面的考驗也很多。有的大法弟子突然天目看到自己常人中的親人有危險,全身被火燒等,就趕快發正念清理。過後自我感覺良好,還主動和那個常人中的親人聯繫。後來別的同修提醒,落在人的情中了,常人的事我們修煉人是不能管的,這是來自自心生魔的干擾,不要管它。

也有的同修天目突然看到一些演化的場景:自己在古代一個王朝中,是一個主管,後來殺死了一個人。最後告訴她:你現在要消業承受。然後這位同修就承認了,最後就在病業狀態下走了。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在法上修,這些東西就會干擾到我們,我們就否定不了它。所以看到甚麼,真的不要動心。一動心,那個東西就會長期影響我們修煉人。

這其中有以前舊勢力的安排;也有來自高層次的考驗,考驗我們修煉人對法的認識、理解成度,看我們能不能突破這些干擾。當然也有一些低層的東西在干擾。

就是說很多同修,修好之後又斷過去的狀態很多,但都在不同層次中修煉。都沒有突破到人的身體表面,人的表面還沒出佛法神通。發正念時,是修好的、斷過去的那一面起作用。所以千萬不要放鬆自己的修煉,個人心性修煉的基礎不能降低,要純淨。不然魔難重重,還不知道是為甚麼有魔難。

6、修口的問題

很多同修不注重修口,經常指責別人修的好與不好,結果造了業,出現魔難。其實也是一些人心沒修去,沒有明白「無為」的內涵和標準甚麼。

我們想一想:別人對我好與不好,我們都不放在心上,都不動心,那我們指責別人的好壞、對錯又算甚麼呢。心還是在人中,還是有為了,被帶動了。當然出於對同修或正法修煉負責,那我們善意的提醒,在法上昇華就行了,這就是正念,是慈悲。同修能明白就明白,如果實在不明白,那也只能放下,不能為其所動,根本無須指責,因為他還不明白,還在人中,還昇華不上來。那自己就繼續保持著「無為」的狀態往上修煉吧。

也有些同修執著於其他同修對他的看法,執著於別人修的好與壞。其實都是修煉中的人,不是神,根本就不要在意同修對你好和壞,無意義。別人就算是開功了,也只不過是自己走完了修煉過程,也不一定有自己的層次高。根本就不要執著這些事。

7、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後走出來到北京維護大法時。當時經過思考,覺得應該走出來,心中很坦然,沒有一絲常人的牽掛(名、利、情都放下了)。但是曾專門抽時間,給家裏的親人講過:自己為甚麼要上京反應情況;電視中播放的誹謗「大法」的內容,哪些是假的(就是要讓世人理解,用善心、語氣和道理讓他們明白真相)。

在走出來的過程中,有時吃了苦,失去自由時,心中也有委屈和抱怨,但馬上就調整了心態,就和平時一樣:保持著無為的狀態,不為常人的不理解而動心。就這樣修,漸漸的在不知不覺中繼續提高。救度了許多眾生,看到了不同層次中法的展現,也知道了師尊為大法弟子做的許多事情和安排。

高層次修煉都是無為的。高層次中慈悲的心態和狀態,絕對不會因為遇到甚麼不好的事情而帶動,誰說我好壞根本就不動心,一點都不會因為常人的不理解或人世間的社會形勢的變化而動心,總是保持那個祥和的、慈善的心態,永遠都是那樣。當然被帶動時,就要看一看自己,是甚麼原因被帶動,導致自己心裏不平、煩惱、生氣。

從更高層次中認識:其實煩惱了,生氣了就是魔性。如果說真能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修煉,那樣修煉人心態被帶動,心情被影響時,馬上就會知道是自己把握不住,魔性出來了,也就能很快的調整好心態。

知道了高層次中慈悲的狀態,這樣就會更好的救度眾生。其實有許多同修早已經是這個狀態了,只是在人的表面思想沒有總結自己的證悟。

突破到這一步的時候,講真相就出現了一些變化。人世間,有的觀念很重,很難改變的常人。當我們修煉狀態突破時,他們就改變了。

舉兩個例子:我舅舅是個老共產黨員,有一定的文化。前些年給他講真相的時候,他根本就不聽。這次又再給他講真相時,他還是表態不三退。當時我一點都不動心,我的心態一點都沒變化,就是保持著祥和的心態,繼續給他講:共黨的幾代領導人,每一代講的是甚麼、甚麼。和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內涵、道德觀念是完全違背相反的。就這樣,沒想到他主動答應化名三退了;更沒想到的是:他第二天到單位上班時,自己去辦了退黨手續。這說明,慈悲真的可以使眾生覺悟、清醒、分清善與惡,得到救度。

還有一次在一個熟悉的常人家中,遇到一個常人,非常自負,共產邪黨他瞧不起,大法弟子他也說:太傻了,忍甚麼忍。當時我也沒有被帶動,一看他實在聽不進,好像就他講的是道理,我一笑了之,也就不再說甚麼了,心情一點都沒被帶動,還是祥和的。後來吃完飯,要回家了,到車站等車和他分手時,他突然握著我的手,你給我退了吧。就是說,我們的慈善改變了世人,他後面的因素也選擇了大法弟子。

就是說:高層次心性修煉的標準和法理,一定要弄明白,在自己的思想中要有那麼強烈的思想意識。真的要在思想中有那麼清楚的認識,明白高層次的標準、無為的狀態是甚麼。人的表面才不會迷糊,才會走向神。救度世人中,才會不被常人所帶動。就會根本不為常人人一時的表現所帶動,影響我們的心態。我們就是慈悲救度世人,我們就是濁世的金光,走在神的路上的生命,我們真的懂了甚麼是真正的佛法,我們確實是覺悟了的生命。

這就是我在目前自己的修煉狀態中悟到的走出人,走向神的法理。不實修心性,沒有層次高低的功,就只會停留在人的境界中,沒有真正的收穫。還會東想西想,找別人交流想明白高層次的法理。

修煉中為甚麼會反覆掉下來?就是因為法沒有學透,法的標準不知道,高層次的法的內涵是甚麼不明白。

初期修煉的時候,感覺大家都懂,只需要輕輕的說一言,好像就明白了,大家心態都很好。今天可能是由於迫害的因素造成的這種狀態,心裏有陰影,所以心態不純淨,大家對於學法就沒有得法初期那種昇華的感受了。其實我們修煉就是要抱著初期得法時,那種樂觀、快樂的心態。我們就是應該樂觀的,心胸坦蕩的,意志堅定的往上修煉才對。(待續)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長春輔導員法會講法》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