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河北淶源田凱玉被綁架 老父要人遭暴力傷害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明慧網通訊員河北報導)河北淶源縣法輪功學員田凱玉等於二零一六年十月五日被警察綁架。老父和女兒到易縣國保大隊要人,遭警察暴力對待,老父受傷。

一、田凱玉被綁架十四天

二零一六年十月五日,淶源縣法輪功學員到與淶源縣接壤的易縣紫荊關一帶散發法輪功真相資料。晚上十一時左右,三名法輪功學員田凱玉(又名田凱山)、任俊英、趙秋雲被易縣紫荊關派出所警察綁架。

六日上午,三名法輪功學員被送往易縣國保大隊遭受迫害,法輪功學員被強迫採血按手印,當天下午,田凱玉被關進易縣看守所,另兩名女學員被關進保定市看守所迫害。

田凱玉被送看守所之前,做例行體檢時,三次量血壓,血壓在低壓一百二十五、高壓在一百八十左右,看守所怕有危險拒收,紫荊關派出所副所長劉洪春把醫生叫到一邊嘀咕一會兒,看守所違反規定收下田凱玉。

田凱玉被關進看守所之後,被戴上手銬和腳鐐當作重刑犯對待,田凱玉一直拒絕吃看守所的食物以抗議非法關押迫害。

四天之後,田凱玉因為顧慮看守所在押人員不理解而開始進食,待同監號的人明白真相後,田凱玉繼續拒絕進食,十七號,他被送往易縣某醫院強制灌食,醫院醫生對他進行恐嚇,逼迫他進食,遭拒絕。

十九日上午,看守所讓幾個犯人再度按住田凱玉灌食,因為監號有監控器,犯人怕違法行為被錄下來,把田凱玉拖進廁所野蠻灌食,又受到他正念抵制。

看守所怕擔責任,通知國保大隊給田凱玉辦了取保候審手續,要挾家人交錢然後放人,遭到家人拒絕,十九日下午,一直住在易縣向公安局和派出所要人的家人把田凱玉接回家中。

二、老父和女兒要人遭暴力對待

在得知田凱玉被綁架後第一時間,妻子、女兒趕到易縣國保大隊,之後,田凱玉八十多歲的老父親也加入要兒子的行列,一家人在易縣找個旅館住下來,每天往返於國保大隊和紫荊關派出所之間。其間遭遇兩個部門警察的種種刁難,其中表現最惡的警察是紫荊關派出所警察苑成林和高陽(警號:039338),不但蠻橫還出手傷人。

十月十五號下午三點左右,田凱玉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和女兒到紫荊關派出所,所內一警察以辦公為由拒絕老人進屋,老人來到值班室,三位警察在內,警察苑成林趕緊鎖上門不讓老人進入。

此時窗戶開著個縫,老人把窗戶打開和警察說話,被警察怒氣沖沖一頓訓斥、恐嚇,並用盡全身力氣推窗戶,想把老人的頭夾住,老人趕緊收回頭,孫女馬上擋住窗戶,無奈怎比得上一個四五十歲的警察力氣大?結果老人的頭被夾傷了,眼角及眼皮鮮血直往外淌。

孫女急了,讓該警察出來,質問他為甚麼對老人下手這麼狠?這個警察不僅不表示歉意,還搶女孩的手機,並使勁來回推窗戶,又從窗戶上拼命往下推女孩,差點把女孩推跌下半人高的台階。後來房門打開,其他警察依然不讓女孩進去評理。

看看八十多歲的爺爺擠傷的臉上的血,再看看頭頂國徽行如土匪的警察,想想身陷牢籠的父親,女孩悲憤欲絕。

再後來,副所長劉洪春和三個警察出來,連看都不看老人臉上的傷,繼續對孩子老人進行恐嚇,拿著錄像機圍著老人和孩子錄像。

過後,打老人的警察出來還污衊老人是自殘,並且罵女孩「不得好死」,四點左右,傷人的警察開車揚長而去。這個警察的名字叫高陽。

十月十六日,田凱玉的家屬再次到紫荊關派出所討說法,值班人員就剩兩個人,其他人不再露面,不讓進屋,老人只好在外面等。

十幾天與警察的接觸中,家屬看到了中共警察的素質之低,行為之野蠻,這也恰恰驗證了中國老百姓那句話:過去的土匪在深山,今天的土匪在公安,果不其然。


迫害淶源縣法輪功學員田凱玉和迫害家人的主要責任人:

易縣紫荊關派出所: 易縣郵編;074200
所長: 李樹明
電話:03128270110
副所長:劉洪春:13722217022
警察苑成林 高陽(警號039338

易縣看守所:0312-4700162

王姓所長:18632220807 15931848519 15931208899

易縣國保大隊:
大隊長田國軍: 13832205568、13532205568 警號:045857
副大隊長:張海燕 辦公室0312─8212918

易縣政法委:
書記楊輝13393326688、0312-8212588
宋桂榮13603224198
易縣610頭目齊高 0312─8887610

易縣公安局:
電話:0312-822511、0312-8212110
局長王丙武
政委齊永安
副局長:王振生、李金承、王修成、劉志成、張大成
易縣國保大隊:
辦公室0312-8212918
大隊長田國軍13832205568、13532205568
副大隊長張海燕
國保警察:馮文廣13931368469 馮立軍 18932671196

易縣看守所:0312-4700162

王姓所長:18632220807 15931848519 15931208899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