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觀念 參與明慧徵文投稿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三月十日】看到明慧網上發表的《二零一六年世界法輪大法日徵稿通知》(以下簡稱徵文)後,想起以前每年的徵文自己都以「不會寫」、「沒有甚麼事情寫」為由而放棄了。這兩年認識到徵文投稿也是修煉的一部份後,我開始每年參與,不論是否發表都盡力做。今年我更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我求師父幫我,給我智慧,從構思到寫作到投遞很順利的就完成了。大法弟子的法會每年都有,面向世人講述大法好的徵文也是每年都有,面對投稿這件事情在同修中(包括我自己)都經歷過或正面臨著最常見的問題,現把我的認識和同修交流,意在拋磚引玉。

1、不會寫。有些同修覺得文化不高或從沒寫過文章,覺得寫文章是件難事。其實這都是人的觀念,大法弟子的文章不需要華麗的詞藻,不需要多麼工整的句式,也沒有規定一定要寫上多少字,就是完整清楚的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明白就可以了。我想如果是說給別人聽的話,肯定都能說出來,那麼寫文章就是把說的話變成文字。

2、沒有甚麼事情寫。經常聽到同修(包括自己)用這樣一句話就錯過了徵文投稿時間。想想師父傳法時有一億人在修煉,在邪黨迫害的十七年中有很多人放棄了,能走到今天的修煉人都是了不起的。在邪黨一次次的迫害抓捕中,在一次次的放下生死中、在一次次的修心證實法中走過來的修煉人怎麼會「沒有事情可寫」呢?每一位大法弟子都盡力的在和世人講真相、勸三退,那是一個個的被救度的生命,那是他所代表的宇宙的被救度,如此轟動、如此偉大的事,師父在《論語》中都講明了「世人能夠符合他就是真正的好人,同時會帶來善報、福壽」。有那麼多的世人通過大法弟子面對面講真相,認同了大法而得到了善報:工作上、生活上、學業上、家庭中、身體上方方面面的都有,都發生在修煉人的周圍,這就是神跡在人間的展現。這就是真實又震撼的寫作題材。

3、法會投稿的意義。明慧網在修煉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對於處在被迫害環境中的大陸大法弟子來說,這就是大法弟子最好的交流平台,那麼支持和維護明慧網站就是每個修煉人應該做的。此次明慧網法會徵稿通知中說:「中國大陸投稿者請提供筆名、性別、年齡、職業和站內信箱。」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統稱「大陸大法弟子」。由此我悟到這是訴江之後師父給我們的又一次機會,證實大法好,讓更多人能夠明白真相得到救度。前段時間在明慧網上同修的交流中大家都認識到了一個問題:訴江的人數太少!那麼同修們,這次請拿起手中的筆參與到證實大法好中來吧。「每個人只拿出一個故事,幾千萬人就是幾千萬個故事,一億人就是一億個故事。」這是明慧編輯部《通知》的原文也是對此次法會徵稿的期盼。修煉中每一個天象變化下都需要我們去動,不能錯過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七二零」、「三退」、「訴江」每一次都是人數不夠,沒有形成強大的整體。那就讓我們抓住這次機會吧。

還有另一個不同之處是,此次法會不要求寫在修煉中證悟到的法理,只寫在大法中受益的事情:如何獲得身心健康,提升道德水平,並且個人、家人、親朋好友、世人與修煉人都可以參與。我想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著,每個修煉人都能說出幾個、十幾個甚至更多。這大大降低了寫作難度。此次寫出的文章有憑有據(有地點,詳細時間和人物事件)我認為這是留給後人的神話故事。以後的人們將永久講述這些故事,代代相傳。同時現在「大法給人們帶來的種種福報」也是在給未來人奠定文化基礎。那此次的法會徵稿就更加意義非凡。

4、寫稿也是修煉。三天前我就想寫這篇文章了,只是頭腦中只有些凌亂的句子,我求師父給我智慧。以前每當我想寫文章時我都會先求師父加持我給我智慧,然後寫起來就很順利。可這次一直到今天早上頭腦中都是一片混亂,我意識到這一定是有問題,怎麼辦?師父說:「向內找這是一個法寶」[1]。我發現我最開始想寫這篇文章時的想法是:「把我的認識寫出來,號召更多的同修給法會投稿」。「號召?」這是明顯的黨文化啊。帶著這樣的心怎麼能有智慧呢?就在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於是形成了此文。

五十天的投稿期轉眼已經過去二十天了,以往每年的徵稿通知發出後,我都是看了明慧網上同修寫的「鼓勵投稿」類的文章後,才有了動筆的念頭。這次就把我所在層次的認識和自己的寫稿體會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希望還沒有寫稿的同修能夠突破自己的觀念,參與到大法弟子的盛會中來。

個人層次所悟,如有不妥請同修慈悲指正。

備註﹕文章寫到此處,我卻突然在心裏閃過一念:「這篇文章就當沒寫過,不投到明慧網上去了」。我就關閉了文章頁面,登錄到了明慧網站,想看看今天的修煉交流文章,卻突然發現我前幾天投遞給明慧網的文章發表了。我一下子明白了,是師父看到了我剛才那消極的一念,這是在鼓勵我。於是我把這篇文章投往了明慧網。

再次謝謝師父!合十!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九》〈二零零九年華盛頓DC國際法會講法〉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