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解體「發愁」的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發愁」在唐山方言中指「心窄」,意思是「鬱悶」。小時候,我把「心窄」這句話時時掛在嘴邊,其實是在不知不覺中加強著這種負面因素。長大後,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性格比較抑鬱,愛「發愁」,一遇到棘手的事,就先「發愁」,有時愁的無可奈何,就蒙頭大睡,睡一覺就好了。修煉大法後,這種負面因素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大約在二零一零年,我的工作突然發生了很大變動,不管是體力上,還是心理上,都讓我難以承受,這時,每天早晨只要一醒來,胸口就堵得慌,很「發愁」,就是那種對生活的無奈、絕望的感覺。這種感覺持續幾分鐘就好了,儘管後來工作環境好轉了,但這種「發愁」的因素並沒有消失,每天早起還是這種感覺,因為它持續時間很短,我從沒注意修去它。

記得工作剛一好轉時,有一天似睡非睡中,在我的左上方出現一種聲音:「從精神上迫害你。」對這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現在想想,這就是舊勢力利用「發愁」這種因素迫害我的一種隱蔽手段。它開始表現並不激烈,只是很短暫的有心裏堵得慌、不踏實的感覺。但由於沒有識破它,慢慢的它表現的越來越強烈。

到了去年上半年,「發愁」這種負面情緒對我造成了很大干擾,加之那段時間自己對修煉的放鬆、工作上的焦頭爛額,同修間的間隔,使我整天憂心忡忡,高興不起來,甚麼也不想幹,飯都不想吃,證實法的事也拖拖拉拉的,不願意主動去做。家人和同修對於我的這種狀態也不理解,說你不愁吃、不愁穿的,發甚麼愁啊?

那麼,為甚麼會「發愁」呢?想想當時它的起源就是面對工作的突變,太執著於自我了,「我」太累了,「我」不願意幹這個工作了,把「我」的感受看的太重了,以至於制約了自己明白的一面,甚至想不起法了。我發現自己每次過關時也是這樣,遇到自己很難承受的關難,先是蔫了、消沉了、被擊垮了,陷在「發愁」這種負面情緒中,儘管過心性關的這件事過去了,但自己的心性並沒有從中提高上來,沒有在法中得到昇華。

另外,就是「怕這怕那的心」導致「發愁」,遇到棘手的事情,首先是怕,然後就「發愁」,如果自己能解決,就不會怕了,也不會「發愁」了。怕關難、怕遇到麻煩事,想舒舒服服的修煉,根本觀念沒有轉變過來,認為整天不遇到煩心事、心裏舒舒坦坦的就好,這哪兒是修煉哪?

其實,「發愁」也是對修煉沒有信心,對法缺乏正信,沒有堅信法的威力,沒有把自己當作法的一粒子,因此遇到關難才會發愁、無奈,心中沒有法,所以才表現的這麼弱小。

我悟到:造成「發愁」的根本原因就是主意識不強,遇到關難,真正的自己並沒有主宰自己,而是任由「發愁」這種負面情緒來左右,在這一點上,沒有加強自己的主意識。其實當「發愁」這一念頭反映出來時,就應該分清它不是自己,向內找,找它為甚麼會在我的空間場出現?是甚麼心招來的?或者是舊勢力利用甚麼心安排的?從法理上清晰了,然後發正念清除它。

意識到這些後,寫下了這篇文章,長時間發了幾次正念,清除「發愁」這種負面因素,這種「發愁」的感覺很快就消失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