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自然獲福(3)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接上文

觸犯龍顏無懼 「侃侃言說」

高允經常直言進諫皇帝。文成帝從容聽著他的話,有時即使有衝撞之處或者不想再聽時,就讓左右將他扶出去。遇有不便當朝說的,高允就請求私下相見。文成帝知道高允的意思,把左右摒退後再等待他,對他十分敬重,有時早晨進宮晚上出來,有時幾日在宮裏。

文成帝曾對群臣說:「現在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公開勸阻,這不是故意宣揚君主之錯而表明自己的正確嗎?像高允這樣的人,才是忠臣啊。我有對錯,經常正言面論,哪怕是我所不願聽的也要侃侃言說,不加避躲。我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不知道他在規勸,這難道不是忠直嘛!你們在我左右,我不曾聽到一句正論,但伺機見我高興時求官乞職。你們持弓帶刀侍奉我左右,等於是白白站立,卻都做到公、王一職,這個人用筆幫助我匡正錯誤助益國家,官才不過做到一個郎中,你們就不自愧嗎?」於是任命高允為中書令,仍兼著作郎。

君主信任 百姓愛戴 美名遠播

文成帝曾到高允家中,只有草屋幾間,布被麻袍,廚房中只有一點鹽菜。文成帝嘆息說:「古時的人有清貧到這樣的嗎?」立即賜給綿帛五百匹,糧食千斛,拜高允長子高忱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高允多次上表堅決推辭,文成帝不答應。起初同高允一同受到徵召的遊雅等大多已經官至侯爵,以及高允部下的官吏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二千石,而高允為郎中二十七年沒有升過官,當時百官沒有俸祿,高允常讓自己的幾個兒子砍柴採果來自己供養自己。當初,尚書竇瑾因事被殺,其子竇遵逃到山谷之中,其母焦氏被收進縣官衙門,後因焦氏年老而得免受辱。竇瑾的親朋故舊中沒有人敢資助他。高允可憐焦氏年老,將其留在家予以保護,六年後,竇遵才得到恩赦。高允的品行大都如此。

早年時,高允同遊雅以及太原張偉同業友好,遊雅曾作文評論高允,高允的為人被當時的人所推崇。文成帝非常敬重高允,通常不直呼他的名字,習慣稱之為「令公」。於是「令公」的名號遠播四方。

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去世,其子獻文帝拓跋弘繼位,當時獻文帝年幼又在居喪之中,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專權,圖謀危及北魏朝政。天安元年(466年),馮太后誅殺乙渾,召高允到禁宮中參與謀斷大事。高允上表請求恢復先朝的規章制度,建議規定各郡設立博士、助教、招生學生數量等,獻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在郡府成立學校。皇興年間(467年─471年),獻文帝下詔讓高允兼任太常,到兗州祭祀孔子廟,對高允說:「這次是檢閱德行的行動,請不要推辭了。」後來高允跟隨皇帝北伐,大勝而歸。從文成帝到獻文帝,軍國的書信檄文,大多是高允所寫。後來高允就推薦了高閭來代替自己。因高允有幫助討論決定重大政策的功勞,晉爵為咸陽公,加封為鎮東將軍。

高允不久被授任為持使節、散騎常侍、征西將軍、懷州刺史。高允秋季巡視邊境,詢問百姓疾苦,到邵縣後,發現邵公廟遭毀而未重新塑立,於是說:「邵公賢德,現在對他的廟毀壞而不修復,無法拜祭,想為善的人不就沒有盼望了嗎?」於是上表請求對邵公廟進行修葺。當時高允已經年近九十,仍在勸百姓注重學業,使風化相當地盛行。後來到正光年間,中散大夫、中書舍人常景追思高允,率領郡中故老,在野王的南邊為高允立祠樹碑,以為紀念。

太和二年(478),高允又因年老乞求回歸故里,上了十多次奏章,皇上終究沒有允許,於是因病告老還鄉。第二年,皇上又下詔用舒適的車徵召他,命令各州縣沿途照料。到了都城,拜為鎮軍大將軍、領中書監。高允堅決推辭沒被允許,皇上讓人扶攙他引入內殿,修改制定《皇誥》。後來皇上下詔讓高允進殿時可以乘車,朝賀時可以不拜,又讓高允商議制定律令。高允雖年近百歲,但他的志向知識並沒有因之減少,仍然專心於自己的舊職,披閱史書。

皇上又下令說:「高允年齡太大,也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境地,但他家裏貧困,養給供應很微薄,可以讓樂部派一個樂隊,每五天到高允那裏去演奏,使高允心情愉快。」特地賜高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輛,素幾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賜給珍奇食物,每到春秋季節經常送到他的住處。不久又命令朝廷負責膳食的職官,每逢初一、十五送去牛肉美酒,衣服綿絹,按月撥發。高允都將之分送給親朋好友。當時的貴臣顯門之後大都已成為高官,而高允的子弟都沒有官爵,其清廉謙讓到如此地步。後又遷升他為尚書、散騎常侍,經常請他入宮,備幾杖,向他垂問國家政事。太和十年(486年),加封高允為光祿大夫,金章紫緩。朝之大議,都前來看望問候。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