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廣德 恩澤四方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八月六日】唐太宗在《帝范》中有這樣的論述,「人有雲,非知之難,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是以暴亂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聖哲之主,非獨見於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故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欲悔非於既往,唯慎禍於將來……。若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位也。可不惜哉?」

其大意是:有人說,難的不是明白道理,而是不易實行;更難的不是一時能夠實行,而是能否堅持始終。所以說,暴虐荒亂之君,原本不是只懂得作惡,而是不能把善行推延下去;聖明哲智之主,也不是沒有缺點和錯誤,但他們能始終行善備惡。確實是正道幽遠而難以遵行,邪路近在眼前而極易循行。小人因為只選擇那些容易的事情去做,不願努力去做較為困難的事情,所以他們常常難以獲得成功,而倒霉的事情卻往往與他們伴隨。君子因為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不願毫不費力地去做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們能不斷進步,福祉和祥慶也總是環繞著他們。因此可以知道,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們能夠在禍福面前幡然醒悟,痛悔過往的缺失,雖然類似亡羊補牢,但這也是明智的做法。有了這樣的認識,後來做事就會謹慎有加,不至招來災禍了……。如果追求善道,弘揚美德,那麼就會基業康泰,身位平安。相反,如果放肆情慾,貪嗜邪惡,那麼就會基業傾危,身位喪敗。要知道,國家的基業,確實是形成很慢而敗亡很快;皇帝的大位,也確實是得到很難而失去很易啊!怎麼能不珍惜呢?

唐太宗一生勵精圖治,文治武功,成就斐然;他雄才大略,經國濟世,孜孜不倦。太宗崇善廣德,善始善終,締造了巍巍大唐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的繁盛治世,為世人詠頌千載,太宗的大德和功績永載青史,萬古長流。史籍中關於太宗崇善廣德的史料相當豐富,僅摘選以下幾例與讀者共享。

三千宮女放出宮 大旱災年救百姓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婦女被禁閉在深宮裏,實在很可憐。隋代末年,隋煬帝不停地去挑選宮女,修建離宮別館,在並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許多宮女。這都是耗竭百姓財力的行為,我從不效仿。況且,這些婦女除了打掃宮室之外,還有甚麼用處呢?現在我準備放她們出去,任憑她們選擇配偶,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費用,而且還可以使百姓減輕負擔,宮女自己也會滿意。」於是唐太宗讓尚書左丞戴冑、給事中洹水人杜正倫在掖庭西門選擇遣返宮女,前後共計三千餘人。

貞觀二年,關中大旱,五穀不收,老百姓發生了飢荒。唐太宗對侍臣說:「水旱不調,都是因為君王治國無道造成的。我沒有修養品德,應該受到老天的懲罰,可是老百姓有甚麼罪過呢,卻遭此困境!聽說現在百姓中有很多賣兒賣女的現象,我對他們非常憐憫啊。」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視,用御府的資財替很多賣身者贖了身,並將他們送還父母家。

貞觀二年,京城大旱,蝗蟲成災。唐太宗親自到田野去看稻穀,看見蝗蟲猖獗,就撿起了幾隻說道:「百姓視稻穀為生命,你卻把穀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說老百姓有罪過,那麼責任也只在於國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靈性,就應當只啃噬我的心臟,不要危害百姓。」說完就要把蝗蟲吃掉,左右的臣子大驚,連忙制止說:「吃了恐怕要生病,萬萬不可。」唐太宗說:「我只希望把災禍轉移到我身上,還怕甚麼疾病呢?」說完便一口將蝗蟲吞下。從此,蝗蟲不再成災。

珍重生命 刑法有度

太宗讀《明堂針灸書》,書中寫道:「人的五臟經絡,均附在後背。」太宗因此下詔今後不得鞭笞囚犯的後背。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死了不能復生,所以執法務必要寬大簡約。古人說,賣棺木的人希望年年發生瘟疫,並不是對人仇恨,而是利於棺木出售的緣故。如今,執法部門審理每一件獄案,總是力求苟嚴,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績。現在該用甚麼辦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當呢?」諫議大夫王硅進言道:「只要選拔正直善良的人,他們判斷獄案準確,就增加他們的俸祿,賞賜金帛,那麼奸偽邪惡自然會止息。」太宗於是下令按這個辦法實行。

太宗曾說:「古時候判斷獄案,一定要向三槐、九棘之官詢問,當今的三公、九卿就有這樣的職責。從今以後,遇有死刑,都叫中書、門下兩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書、九卿來議處,這樣做,才有可能避免冤獄濫刑。」由於實行了這樣的措施,到貞觀四年,全國被判處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個,幾乎做到刑法擱置不用。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說:「國家規定判處某人死刑必須經過三次審理,而現在京城的各個官府衙門,奏請判處死刑,雖然批報三次,一般來說都在一天內就決定了,沒有經過片刻的思考審核,三次審理的規定不是形同虛設嗎?這樣做的話,即使事後有所反悔,也無可挽救了。從今以後,京城的官府判決死罪,必須在兩日內經過五次上奏審核,京城外的,必須經過三次上奏審核。」不久,又親自手諭下詔說:「過去有關部門判處案子,大都根據法律條文辦事,有時候雖情有可原但又不敢違反律令,如果死守條款,恐怕會產生很多冤假錯案來。從今以後,門下省如果發現根據法令該判處死罪,而情有可原的案子,應該寫成狀子上奏再審。」

貞觀十四年,戴州刺史賈崇因為其部下有人犯了十惡之罪,被御史彈劾上奏。太宗皇帝聽後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古代唐堯是大聖,他的兒子丹朱卻非常不成才;柳下惠是大賢,他的弟弟盜跖卻成了巨惡之人。他們以聖賢之訓,以父子兄弟之親,尚且不能使其子弟受到薰染而發生變化,去惡從善,現在要求刺史教化百姓都使他們走正道,這怎麼可能呢?如果因此都給予貶降,恐怕今後都會互相隱瞞罪行,就發現不了罪犯了。因此各州有犯十惡之罪的,刺史不必連坐獲罪,只令其明加查糾懲治,這樣才可以肅清奸惡之人。」

廣施仁德 造福百姓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原來認為在離亂之後,民間的風俗習慣會很難改變,近來我發現百姓逐漸懂得了廉潔和羞恥,官員庶民都能遵守法紀,盜賊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間沒有一成不變的風俗習慣,關鍵要看施政是治還是亂。所以,治理國家,必須用仁義來撫慰百姓,同時還要顯示出朝廷的威信,順應民心,廢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離道義的事情,這樣社會自然會平定安靜。你們應該共同來做好這件事。」

太宗與群臣討論防盜問題。有人請求設嚴刑重法以禁盜,太宗微笑著答道:「百姓之所以做盜賊,是因為賦役繁重,官吏貪財求賄,百姓飢寒交集,所以便顧不得廉恥了。朕主張應當杜絕奢侈浪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百姓吃穿有餘,自然不去做盜賊,何必用嚴刑重法呢!」從此經過數年之後,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仰仗百姓。剝削百姓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國家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慮,不來自於外面,而常在於自身。凡慾望多則花費大,花費大則賦役繁重,賦役繁重則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則國家危急,國家危急則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樹林廣袤就有飛鳥棲息,水域深廣就有魚兒游弋,多施仁義百姓自然會歸順。人們都知道恐懼而躲避災害,卻不知施行仁義,災害就不會產生。仁義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記,我們要不斷地將仁義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會遠離仁義之道。這就好比用飲食來滋養身體,要讓肚子經常吃飽,就能夠維持生命。」

以史為鑑 為政勤勉廉明 國泰民安

貞觀十九年,太宗對周圍的侍臣說:「我看自古以來,那些由於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而導致亡國的君王,簡直多得數不清。我姑且不說年代久遠的事,像晉武帝滅掉吳國、隋文帝征服陳國之後,內心狂妄自大,生活腐朽奢靡,處處不可一世。手下的臣子再沒有誰敢多說話,於是國政日漸鬆弛混亂。我自從平定突厥、打敗高麗、兼併鐵勒、席捲沙漠以來,讓它們一一成為我的疆土,可以說邊境上的外族無不敬畏天威,我國的聲威教化從此廣布四海。我由此而害怕內心滋長自滿情緒,常常自我告誡:要勤於朝政,廢寢忘食,不敢怠慢。每天都期待有臣子大膽直諫,並且可以把它用於國家的政治教化,我要用對待師長那樣的禮節對待忠臣。如果君臣能做到這樣,那麼國泰民安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太宗剛即位那幾年,國家接連發生旱災、霜災,糧食的價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進犯騷擾,州縣更加不得安寧。太宗憂心百姓,精心治理國政,提倡節儉,大力廣布恩德。當時,從京城到河東、河南、隴右一帶地區,飢荒更為嚴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絲才能夠買上一斗米的境地。百姓雖然四處奔走尋找食物,但沒有一個人埋怨,無不安分守己。到了貞觀三年,關中一帶大豐收,百姓一個個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竟然沒有一個人逃散。太宗皇帝獲得人心竟到了這種程度,加上太宗善於聽取意見,喜歡儒家之說,真心誠意尋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選拔賢能的官吏,廢除舊制度的弊端,建立了許多好的制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國家秩序井然。

當初,太宗的兄弟加害於他,一同參與的達到一千多人。禍亂被平息之後,太宗仍然任用這些人在他周圍做官,大家都心地坦蕩,從不互相猜疑。當時大家對此議論紛紛,都認為太宗能正確處理重大的事情,很符合一個帝王的身份。

太宗痛恨貪官污吏,有徇私舞弊、接受賄賂行為的,沒有一個得以赦免逃脫。在京城以外貪贓枉法的官員,太宗都會派遣專人,調查情況,根據他所犯的罪行進行嚴厲懲處。因此,貞觀年間的官員大多清正廉潔,謹慎行事。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豪富商賈,都懾於皇帝的威嚴,一個個不敢作奸犯科,因此欺凌侵佔百姓利益的事情銷聲匿跡。出門旅遊或做生意的人,也不會碰上小偷強盜,國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戶戶的門也不用上鎖。又加上年年豐收,一斗米才賣三四文錢。外出無論是從京城到嶺南嶺西,還是從山東到滄海,都用不著準備糧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輕易獲得。在泰山周圍的鄉村趕路,行人經過這裏,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出發時還有東西贈送,這些事情都是亙古未有的。

結語

唐太宗自登帝位以來,廣施德政,恩澤四方,而且善始善終。悠悠繁盛天朝,令無數後人嚮往追憶。《新唐書》讚美唐太宗,「讚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嗚呼,可謂難得也!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其大意是:「讚語:政治最完美的盛世君主不出現,已經很久了!……呵,盛世君主可謂難得呀!唐朝擁有天下,傳位二十人,其中值得稱許的三個君主,玄宗、憲宗都不能善始善終;太宗的功業,顯赫呵!」「自古以來功高德厚的君主,至少從漢朝以後未曾有過。」)千載光陰一瞬即過,回望天朝盛世,讓人不勝感慨,太宗的聖德和他締造的輝煌永世流傳。

文獻參考及出處
1. 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唐
2. 吳兢,《貞觀政要》,唐
3.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唐紀》,北宋
4.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北宋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