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常人觀念 珍惜在媒體項目中修煉的機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尊敬的師父好!
各位同修好!

參與媒體項目,與眾多同修配合,在修煉自己、提高心性的同時,更有效的講真相救人、完成自己的使命,這是大法賜予的難得機會,是師父賜予的榮耀。我在修煉中,越來越感到:要加倍珍惜在媒體項目中修煉的機會,踏踏實實的修自己、不斷提高。

一、改變常人觀念 冰山也能融化

有一段時間,同修不理我了,座位搬走,見面打招呼不理睬,交代工作,眼睛盯著計算機,彷彿我這個人根本不存在。之前,我們一直關係很好,交流很多,在工作上又是搭檔。

我感到很委屈,試著和她交流,她說沒事、很好,不願多說,但每天都陰沉著臉。之後,她經常遲到、請假,後來乾脆三四天不來也不請假。我心裏很難受,我們之間好像橫著一座冰山,冷的透心涼。在我的人生中,還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事。我甚至想:給我兩個耳光,罵我一頓,都比壓在冰山下好受。冷戰是最大的消耗。

有幾次,我下決心和她溝通,但剛準備好,她就請假不來,或有其它事錯過了。冰山越積越大,越積越冷,越積越硬。

回想事情的原委,其實是我先疏遠她的,那是在得知她因為保護自己的心,對我說謊之後。我有個固執的觀念,就是人不能說謊,尤其是修煉人,怎麼能說謊呢?如果是常人,我還能原諒,同修就不能原諒。

我因此對她有了成見,只考慮自己的感受,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幫助她。除了工作,我不再和她多說話。同修本來就敏感,當然也感受到我的疏遠。

我固守的另一個觀念是對「真」的認識,認為真就是怎麼想怎麼說,有甚麼說甚麼。表面上看,沒錯。但其實並不是修煉人的「真」。

師父說:「所以道家講修真養性,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返本歸真,最後修成真人。但是忍也有,善也有,重點落在真上去修。」[1]

固守的做人的標準和觀念,遇到同修保護自己的心,形成了那座冰山。要融化它,好像很難。

清晨上班的路上,望著星空,我想:那數不清的星星,沒有兩顆完全一樣,地上的落葉,沒有兩片完全相同,差異使生命不同,使宇宙繁榮。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這本身就是荒謬的。要想與不同的人相處融洽,必須寬容、體諒別人,真正做到真、善、忍。

我也問過其他同修,本想證實自己的委屈、別人的不對,可是同修說:「也許是你欠她的,或者是讓你提高的。」

這讓我放下了改變對方的心。就當是還業吧,說不定前世對人家更不好呢。同時也轉變了另一個觀念:不想有矛盾。作為修煉人,不可能沒有矛盾,應該把遇到矛盾當作是好事,別人對自己不好,是幫助我消業,給我提高的機會。應該好好謝謝她,抓住機會,修煉自己。

對我來說,善還遠遠不夠,所以不能善意的去理解別人,更沒力量化解矛盾。

師父說:「如果你真的發自善心,沒有任何個人的觀念摻在裏面,你講出的話真的會感動人。」[2]「這個善的力量是相當的大」[2]。

我從內心改變觀念之後,從表面上也改變自己,平和的對待這一切。但我知道,心裏還是沒有真正放下,有時還是感到彆扭。

我意識到,這也是一種干擾。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修煉,應該跳出事情本身,想到整體,想到不能耽誤救人。我開始加強發正念,清除干擾,同時多學法。漸漸的,我真正放下了。

同修休假回來,我請她喝茶。我們談了兩個多小時,聽她傾訴她的想法。我坦誠的說,有做的不對、傷害到她的地方,請她原諒,也請她指出我的缺點,以便改正,我願意看到她每天都開心。幾個月來,我們頭一次高興的談笑。那一刻,壓在我心裏的冰山融化了,瞬間就融化了。那一刻,身心無比輕鬆、愉悅。那一刻,世界溫暖、祥和。

我很感謝同修,讓我意識到人的觀念,在修煉中去掉它們;讓我保持謙卑的心態,消去業力,提高心性。

二、超越「苦」和「累」

八月份,一位主力編譯離職。九月中旬,找到替代人手,但需要從頭培訓。一個多月的團隊奮力替補,再一個多月的額外培訓新手,期間還有兩次臨時替班的編譯去報導舞蹈大賽,新手編譯去參加法會,一個星期沒有替班。加上剪輯和導播崗位更換新手,還要保證節目質量、播出不出問題,又增加了剪輯的點評。這兩個月,就像過了兩年,格外漫長。

我感到承受到了極限。同修問我「怎麼樣」,回答只有苦笑,和一個字:「累」。這還不算家裏的事,以及台外編譯組的事。操心的事太多了。主管組織體驗美國文化活動,問我參不參加,我說沒時間。先生說:「一想到週六就感到恐怖。」週六是我最忙的一天,白天做一檔節目,人手少的時候,我自己也編譯、剪輯。晚上回到家,馬上又上線開會,和外站同修交流,經常到半夜發正念。週日,又要處理積攢了一週的家務事。

真是又苦又累。閉上眼,好好睡一覺,自然醒來,成了夢想,成了對我最大的獎賞,成了一種奢望。

有一個週六,我真的疲憊的快要挺不住了,嘴裏冒苦水,話都不想說。硬挺著做完白天的節目,晚上請假不能參加例會。躺在床上,頭都要炸了,那種滋味說不出來,可能是「累」到極限了吧。

困,卻睡不著;累,越想越累。還是聽師父講法吧。

師父說:「小和尚越吃苦越容易開功,那大和尚越享受越不容易開功,因為這有個業力轉化問題。小和尚老是又苦又累的,還業就快」[1]。

轉變觀念,把自己當成修煉人,不去感受那個「累」。其實那也不過是人的感受而已,不去感受它,它也就不起作用了。

師父說:「那個修煉過程就是消業,就是吃苦。你不吃苦那業它消不下去,所以身體上的那個痛苦,它並不一定是壞事。你遇到生活中的那個麻煩事,它也不一定是壞事,你承受過去了,可你不知道。」[3]

吃苦消業是好事,是要提高了,這才是修煉人的認識。

這樣思來想去,一宿只睡了兩三個小時。期間,也冒出來請假的念頭。怎麼請假好呢?是連續請,還是分開請,還是在家裏做?

最後想,根本不應該有想要休息、放鬆自己的念頭。不就是個「苦」和「累」嗎?想想大陸同修在那麼艱難的情況下,還在堅持修煉、做大法弟子應該做的事,在海外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又有媒體這麼多同修共同努力,這點苦算得了甚麼呢?想起來都覺的很慚愧。

《洪吟》的第一篇就是「苦其心志」。常人中也講:「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修煉是嚴肅的,是要明明白白吃苦的,這就是我自己的選擇。

師父說:「其實我說的根本意思是想告訴大家,你們的生命就是為了這個而來的!(眾弟子熱烈鼓掌)別無選擇,真的別無選擇!這是大法弟子。常人哪,他可以六道輪迴、各界轉生;你們不能了,你們就是大法這件事情。所以哪,不做好,那留給自己的那就是悔恨。特別是那些老大法弟子,不要懈怠。」[4]

「修在自己,功在師父」[1],第二天,照常工作。過了兩天,不再感到那麼累了。

三、珍惜在媒體中修煉的機緣

有同修說,你為甚麼不多找人來做呢?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候選名單。而且,不斷的換人,質量上會參差不齊,觀眾會感覺到,影響媒體信譽;另外,人多不利於協調;更重要的是,如果本該兩個人做的事,分給幾個人做,也沒有威德可言,我們畢竟不是常人媒體。

在有壓力、困難的情況下,如果保持正念,互相配合好,是能夠做好的。另外,大法資源有限,應該善用。在另外空間的正邪大戰中,媒體是先鋒,是精銳部隊,精兵強將才能打勝仗。人員的穩定、技能的提高,對媒體成長壯大,在救人中發揮作用,至關重要。

其實,師父時刻都在看護著我們,奇蹟也經常出現。

有一次,播出前不到兩分鐘,影片才傳到系統,能否拿到,沒有把握。我心裏默默的求師父,同時集中力量發正念。那兩分鐘很長很長,我閉上眼,不敢看屏幕,周圍平靜的反應,告訴我播出順利。

最驚險的一次,差六秒鐘接到影片。

做電視新聞,每天的工作都是一場、甚至是幾場戰役。要想打勝仗,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正念強,使自己處於良好的修煉狀態。

聽神韻交響樂,我看指揮比較多,他的角色對我很有啟發。他不僅要了解曲目、各種樂器,還要了解每個樂團成員的情況,演出時,還要根據現場觀眾的反應,做出各種細微的調整、變化,調動每個人的情緒,達到最大限度的協調一致,自己還要表現的輕鬆自在,帶給觀眾最大的愉悅和感動。

師父說:「大法弟子哪,每個人都想成為真修弟子,都想成為一個堅定的、走在神的路上的、修煉有素的大法弟子。」[4]我常想:怎樣才算「修煉有素」呢?在我目前這個層次理解,也許像神韻交響樂指揮那樣,是「修煉有素」吧?舉重若輕,是長期不斷的紮紮實實修煉心性的表現。

還有很多次,沒有甚麼新聞。但時間不會停止,屏幕不能空,觀眾到時候就要看,他可不管你是甚麼情況。當我能平靜思考的時候,給出的選題在恰當的時候有了發展,想要的東西都出來了,就好像專門為我們準備的。

還有的時候,其它媒體都不注意的事情,我們報了,結果很快就成了連續發展的大新聞。新聞就是新聞,不用去追。放下個人的喜好和人的情,心胸就會寬廣,目光自然敏銳,看得會更遠。

修煉中不是只有苦和累,更多的是常人體會不到的神奇和玄妙。

還有同修之間的溫暖。做早班吃不上早飯,同修早上來上班,會給我帶上來一個茶葉蛋。事情雖小,但每次都讓我很感動。

師父說:「你從那麼艱難的歲月中走過來、走到今天,多不容易!你不知道珍惜嗎?我都珍惜你!神都珍惜你!(眾弟子熱烈鼓掌)所以自己更應該珍惜自己。」[4]

能夠有緣參與媒體項目,在這裏修煉、兌現史前大願、救度眾生,是我莫大的榮幸,倍感珍惜。

有位澳洲同修,每次我感謝她的默默配合和無私付出,她都說:「不是你要感謝我,是我要感謝師父,感謝新唐人,給了我修煉提高、救度眾生、完成使命的機會!」

請允許我以她的話,再次表達對師父的感恩,對同修的感謝。

以上是個人近期的修煉體會,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謝謝師父!

謝謝同修!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新加坡法會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法輪大法義解》〈在北京法輪大法輔導員會議上的建議 〉
[4] 李洪志師父經文:《二零一八年華盛頓DC講法》

(二零一八年新唐人與大紀元法會發言稿)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