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姥姥和其他同修學法時就會帶上我,我就在一旁聽他們學法、和他們一起煉功或聽師父講法的錄音。從小到大一直在學法的環境中長大,明白大法的美好,卻也一直帶修不修的,沒有能從心底主動去學法,不明白為甚麼要精進,總是在家裏來了同修一起學法的時候,被母親叫上一起學法,出於面子或有時覺的自己太久不學法,應該學一學才不情願的、被動學法。
學法的時候,學的很明白,深深的感受到大法的美好。那時的狀態是覺的自己是「中士」,卻不甘於做「中士」。但只要一不學法,就會被「忙碌的學習」、網絡遊戲的誘惑、父親的反對等等藉口和干擾阻礙著自己不能學法,時間稍微一長,滋生了懶惰阻礙了自己,變的不想學法。母親很著急時,想要拉我一把,多提醒幾句的時候,我就會生氣,就像是變了一個人。那時悟不到是背後的不好的因素的干擾。
初中畢業時,心儀的高中第一次有了和國外合作的國際班。母親看到後激動的流下了眼淚,說是師父為我安排的機會,可以去海外寬鬆的環境學法和學習,不用浸泡在國內黨文化瀰漫的環境中被污染,還可以堂堂正正的證實法和修自己,我也感覺很高興。由於學法不多,時常會混淆了自己想要出國留學的初衷。後來準備出國時,我的簽證被拒簽了,當時感覺晴天霹靂卻悟不到其中的緣由。只好再次準備申請簽證,中介告訴我至少需要多等半年時間。再次等待的這半年時間裏,同修帶著我多學法,我才悟到這半年時間是師父為我安排的專門學法的時間。
順利出國以後,隨著緊張的學業、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在陌生國家的無助、孤獨、怕心,當初學法的熱情也日漸消退,慢慢的就在生活的壓力和學業中放縱了自己的懶惰,明知自己應該學法,卻抵擋不住方方面面的誘惑,漸漸過起了常人日子,多了很多常人的追求,無形中用各種觀念把自己牢牢的封閉在常人生活的框框裏。經常為沒有把握住已經匆匆流逝的時間而懊悔,卻沒有為自己的懊悔付諸實際行動。
回國後同修和我交流,可我卻總想為自己找各種理由和藉口試圖掩蓋自己不精進的事實。好在同修們真的很慈悲,總是鼓勵我,帶著我,多次只要一回家就有多學法的機會。就是在這幾年逐漸的學法中,背後不好的因素和物質也逐漸被破除,終於在二零一七年我真切的體會到了為甚麼要主動學法煉功,發正念和張口講真相。剛剛回來的時候,我就跟母親說,我這一段時間不想出去聚會、旅遊,就想在家好好學法。母親說,好,那最好也少玩一些手機,最好不玩手機,電視也別看。我說:「那我幹甚麼呢?」母親說:「看書。」我說:「看完書呢?」母親說:「還看書。」我哭笑不得,我覺的自己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樣。
晚上家裏來了同修學法時,我還把這段話當笑話一樣講。同修說:「對,孩子還是孩子,一下子也做不到這樣。」然後這位同修就講了一位同修交流的內容,深深打動了我。大概內容是現在時間還在被延長著、沒有結束是因為師父在默默的承受著一切去延長更多的時間,還在給機會。我聽了以後淚水止不住的流,覺的自己實在是太不爭氣,若是再不精進起來,就太對不起師父,不但沒有能救度眾生,連自己都修不好。
我開始約束自己,在固定的時間必須學法,推掉一切影響我學法的事情,睏了累了或者消業狀態下都必須學法。就這樣一段時間後,我思想中種種不好的思想都被破除了,以前的觀念和認為解不開的事情都在大法賦予的智慧中找到了解決方法並釋然。向內找,學會歸正自己的一思一念。回國後和同修及常人朋友交流的時候總喜歡描述國外的環境好,人的素質高,還說「自己若有機會絕不想回到國內這個破地方,環境不好,人的素質也太差」。一次說完這些,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悟到:「哎喲,我這不是求安逸嗎?越是複雜的環境才越能提高心性,國外的人的確素質高,可是大家都你好我也好,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性,一點難受都沒有,我還怎麼提高呀?」還感受到了向內找自己的樂趣,為自己能提高心性而感到高興。
以前我總覺的自己雙盤不上是因為自己腿不長、又胖,不像其他同修一樣瘦、又腿長,雙盤起來肯定是比自己容易,用這樣的藉口安慰自己,掩蓋自己怕吃苦的心。一次集體學法,看到一個阿姨同修,也是膀大腰圓,腿不長,也是胖乎乎的。發正念和一個半小時的學法中,一直堅持雙盤,紋絲不動。學完法,她也是慢慢的搬下一條腿,才知道原來其他同修雙盤也是很疼很疼,只是別人一直在堅持。而自己忍不了一點疼,不願承受,這絕對不行。我就也試著突破雙盤,疼的直鬧心,也咬牙一秒一秒的堅持。突然感受到好像被按了一個開關,一股熱流充斥全身,那種感受真美好,我知道是師父在鼓勵我。
第二天早上煉功時有兩分鐘左右身體像是沒有鎖了,輕飄飄的非常美妙,我知道是師父再次鼓勵我,心裏十分感激。大法簡直太美好了,這樣美好的大法,若是不抓緊時間實修,還陷在常人生活的泥潭裏,該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呀!
我這個不爭氣的小弟子,終於在尾聲時恍然大悟,這麼多年混事,師父沒有放棄我,還時時給我機會。謝謝師尊。
個人體會,層次有限,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8/6/2/17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