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婦正義護善良 德蔭子孫人丁旺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秀瑾(化名),今年五十多歲了,膝下一雙兒女都已成家立業,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孫女,可謂生活美滿,盡享天倫。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秀瑾很想再抱個孫子,可兒媳自生下孫女後,幾年了也沒再懷上孩子。秀瑾領著兒媳這看那看的,也沒懷上。秀瑾心中有些著急。

二零一六年年末的一天,秀瑾正在家中給小孫女做棉衣,就聽見院裏的狗叫個不停,到院裏一看,一個村民領著幾個大隊幹部來到院裏。秀瑾問:「你們有事嗎?」來人說:「看沒看見倆煉法輪功的?」秀瑾說:「沒看見。」因秀瑾的丈夫曾在村裏當幹部,來人也不敢太放肆,便退出大門在門外守著。

這時,領著孫女在院裏玩的兒媳指了指影背後面。秀瑾明白了,來到影背後面,見有兩個女的,微閉雙目,單手立掌於胸前,平靜而立。秀瑾看她們不像壞人,就問:「你們是幹甚麼的?」其中一人說:「姐姐,我們是煉法輪功的,到你們村來送台曆,剛才那幾個人要加害我們,為了他們著想,不能讓他們犯罪。我們想在您這兒呆一會兒,等他們走了我們再出去。」「噢,那我給你們看看,他們走了沒有。」一會兒秀瑾回來說:「他們還沒走,你們進屋吧,喝點水。」

倆人隨秀瑾進了屋說:「那就麻煩姐姐了。水我們不喝,和您說會兒話吧。」秀瑾趕緊說:「喝水可以,可別說你們的那些事兒。」因秀瑾不明白為甚麼煉法輪功的人總要勸人退黨?

落座後一大法弟子說:「姐姐,法輪功是佛法,您知道嗎?」秀瑾說:「知道,你們是修真善忍的,是修好的。我也信佛。」「姐姐這就好說了,那你懂修煉吧,不管哪門哪派只要是正法修煉就會遇到魔難,那唐僧取經還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呢。現在的大法弟子是在魔難中救人。常言道:給僧人一口飯吃,會功德無量。今天你幫助大法弟子,也是功德無量的。其實我們也不是怕門口那些人,他們也是不明白真相。我們若被迫害,只是吃點皮肉之苦,但他們卻造了大業了,永遠也償還不清的,我們是為他們好,才不想和他們發生正面衝突。」

接下來她們又告訴秀瑾「天安門自焚」是假的,是江澤民找人假扮法輪功學員,栽贓嫁禍法輪功的。更讓秀瑾震驚的是,共產黨的官員竟然活摘法輪功學員的器官。要真有這事,老天爺肯定饒不了共產黨,法輪功學員講的「天要滅中共」就是真的了。怪不得她們要叫人退黨,那要不退出來,不就隨著共產黨下地獄了?這樣看來,她們還真的是在救人啊!

秀瑾想到這,來了正義感,決定幫她們出村,說:「你們的事也辦完了,我護送你們出村吧。」於是秀瑾用自家的車把倆人送到了村外的公路上。

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馬上就要過新年了。一天,秀瑾趕集買完年貨剛一進院。就聽見有人叫「姐姐」,一看正是那天送走的那倆大法弟子其中的一個,她和她的同修買了禮物來看她。

秀瑾感到很不好意思,覺得自己也沒做啥呀,人家還想著來看自己。這大法弟子還真是些有情有義的人呀。

今天秀瑾的丈夫也在家,他是個邪黨黨員,先頭在村裏管點事,就好跟人抬槓。以前,接到過多次大法弟子的真相電話,他都和人家抬半天槓,舉著電話罵人家瞎說。這回來倆大法弟子,坐著慢慢和他聊。最後他聽明白了,同意退出了邪黨、團、隊組織。

大法弟子們還專門給該村的村民寫了勸善信,用賀年卡裝著,在集市上發給眾人。鄉親們終於明白了,大法弟子們不辭辛苦、走村串戶,都是為了咱父老鄉親們的平安啊。該村村幹部明白真相後,向大法弟子保證:本村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事了(指迫害大法弟子)。

大法弟子們走時,給秀瑾留下了一張畫著倆吉祥娃娃的年畫。看著漂亮的娃娃們,秀瑾好喜歡,就拿到兒媳屋裏,貼在了床上方的牆壁上。

過完年,秀瑾還想帶兒媳上醫院再查查。兒媳說:「媽,不用去了,我可能懷上了。」秀瑾一聽,真是喜出望外:「這法輪功還真神奇呀,這畫剛貼了一個多月,你就懷上了?」看著畫上的吉祥娃娃們,秀瑾不由的自言自語:「只是不知道你懷的這娃兒,是男是女?」兒媳說:「管他是男是女呢,能讓我再生一個,我就知足了。」秀瑾沒再說甚麼,只是心裏想:要是個男娃兒就更好了。

時間過得真快,幾個月後,兒媳還真給她生了一個大胖孫子,把秀瑾樂得不行。

過了一段時間,有親戚來串門。望著秀瑾懷裏抱著的大胖孫子,親戚向她訴說著家中的煩心事。親戚的外孫女結婚好幾年了,也沒個孩子。一開始是年輕不想要,現在年齡大了,想要了,卻老也懷不上。親戚向秀瑾打聽,她兒媳婦是在哪個醫院看好的。於是秀瑾就把自己的故事講給親戚聽。親戚一聽,還真相信。因為她以前煉過法輪功,後來江澤民一打壓,就嚇得不敢煉了。這些年家中總有不順心的事兒。望著年畫上的吉祥娃娃,親戚也很喜歡,只是不好意思張口要。

秀瑾很善解人意,把年畫小心的揭下來,送給了親戚。親戚回家後,也把畫貼在了外孫女的床上方。說來神奇,不長時間,外孫女還真懷上了。高興之餘,親戚明白,是大法師父慈悲,用此事來喚醒她的佛性。於是,她又開始修煉了。自她修煉後,家中的煩心事兒也少了。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