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以為是的形成與演化
師父明示:「帶著執著而學法不是真修。但可以在修煉中漸漸認識自己的根本執著,去掉它,從而達到修煉人的標準。那麼甚麼是根本的執著哪?人在世間養成了許多觀念,以至被觀念帶動著,追求著嚮往的東西。」[1]
人出生後,通過眼、耳、口、鼻感觸到現實事物,開始產生思維,逐步形成個人觀念,個人觀念具有評判事物對錯以及是否符合自己或他人利益的自以為是特性,形成觀念就帶有了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反過來保護個人觀念不被改變或質疑。
比如,一說某個人的一件事或一個想法、說法不對,他立刻就反駁,你說一句,他有十句等著你,一秒鐘都要不了,他就開始辯解保護自己了。作為修煉人這個時候能想起師父的詩詞《少辯》並做到就好了。
個人觀念帶動形成各種人心,自以為是保護著各種人心,人心被包裹起來。自己從小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以及自己所要的、別人強加的一切,都要自己認可,成為自己指導和接受新觀念或知識的標準。不徹底認清它,修煉就不容易觸及到本質。
二、自以為是的運用與危害
「還是沒有打動我」,這是被指出問題的同修常會說、會想的一句話。用情和觀念維護著自己的執著、想法和利益,這是不修自己,只是有意願修,被動的修。要別人打動你,你才改變?別人為甚麼要改變你?師父沒有教我們強制誰修煉。
自以為是人人都有。是觀念指使,讓人認為自己的一切思維言行與執著是對的,是符合自己的,也認為符合法對自己層次所要求的。自以為是導致自己發現不了執著,從而學法不得法。
師父說:「我有幾本書,還有錄音帶,錄像帶,你從中會發現,你看過、聽過一遍以後,隔一段時間再看、再聽,保證對你還有指導作用。你也在不斷的提高著自己,不斷的對你有指導作用,這就是法。以上是煉功不長功的兩個原因:不知道高層次中的法就沒有法修;沒有向內去修,不修煉心性不長功。就這兩個原因。」[2]
我悟到,我們天天學的法是大法在人的這一層的表現,而我們不斷提高心性,學法中、修煉中師父不斷點悟給我們法的背後內涵才是不斷往高層次修煉的法。我們在最高的佛法和法在人這一層的表現中悟著修,邊修邊悟,不斷提高。修到了哪一層,師父就點悟更高一層法指導我們往更高一層修,層層如此。
如果我們不提高,師父不會點悟更高層次的法給我們,沒達到那一層,點悟更高層法理也悟不到,表現是學法不顯法理,學的是人這一層該知道的理。有人避談層次與悟性,悟很重要,悟貫穿我們整個修煉過程,師父點悟或者顯現法理給我們,悟不到就是沒有法修。有位同修說,師父從來不點悟我。這是對師父大不敬,你不悟,怎麼敢說師父沒有點悟呢?結果交流後當天晚上在夢中,夢到師父騎著摩托車去看她,她立刻拿上一包行李在泥濘的道路上追師父,怎麼也追不上。
不同層次的自以為是擋住了一定層次的修煉人,只修掉表面的各種執著心,而更深層次的需要向內找的各種執著心,仍然被自以為是包著。
在自以為是指使下歸正自己,認為自己的歸正符合法,就不能再往前走了,這是用法和表面精進掩蓋自己不往前走的主要原因。
有一次我和兒子一起工作,因為工作上很小一件事,我多次提醒他方法不對,他不聽,最後發火不做了。第一時間我沒有守住心性:從做事的方法上我是對的;從教給兒子技術來說我是對的;從人的理上來說我都是對的;可是從修煉人的角度,我錯了。我趕緊給他道歉。於是兒子開始數落我:「就你的方法對,從小到大都聽你的,你啥子都對,你從來沒有錯。」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傷心的哭著,「我不做了,我走人行不行?」我道歉他不聽,給路費也不要,打電話不接。我給兒子發信息不斷道歉,發一次信息,他挖苦一句:『哪有老子給兒子道歉的,你是對的,你哪有錯?』『你也會道歉?』整整兩天,我給他不斷道歉,他不斷變換著語言刺激我;越道歉越明白自己錯了,明白了不同層次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接受能力,把自己的認識強加給別人會讓對方多痛苦……錯了,錯了,我真的錯了。圓容別人所要才是善,有了善才能談慈悲,任何事情一定要為別人著想。
妒嫉、聰明、狡猾、把自己包起來(保護起來)、顯示、急躁、爭鬥、客氣、好好先生等等是自以為是特性保護下極端的執著心表現。
三、清除自以為是
很多人都感覺到觀念,卻不知道怎麼修去觀念。因為觀念看不到、摸不著、碰不到,被自以為是保護著,卻能影響自己的思維言行。當放下自以為是、放下自己的一切觀念在法中歸正自己,打破自以為是的不同層次的整個系統,所有的執著心就直接暴露出來了,直接去得掉了,會發現甚麼這個執著那個執著,它們甚麼都不是;清除每個執著,就要放下自以為是,清除形成每個執著的觀念,同時清除每個執著本身,直到連根拔掉。
只有認識到自以為是的形成、演化與危害,真正去掉自以為是,才能謙卑的接受大法的淨化,真正溶入法中昇華,不枉費千萬年等待的機緣。
師父從最微觀、最本質處改變我們,是一開始就要我們修成圓滿。就看我們願不願意修,想不想修,想不想返本歸真。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二》〈走向圓滿〉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0/6/28/18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