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詠月:返本歸真 追尋生命真義(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接前文)天寶三年(七四四年)春,李白離開長安,開始了第二次漫遊,歷時十一年。這一時期,是李白創作最豐富時期。

天寶五年(七四六年),李白寫下《夢遊天姥吟留別》藝術形像多採,表現手法新奇,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詩作。

在這首氣象雄闊,天門洞開的巨幅「畫作」中,湖中的明月為詩人送行,「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月夜清光照射下,李白飛渡過明鏡一般之鏡湖。明月將其身影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剡溪。南北朝大詩人、修煉人謝靈運當年遊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宿。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木屐,登上謝公曾經攀登之石徑──青雲梯。其後見海日,聞天雞,千岩萬轉,迷花倚石,熊咆龍吟,雲青欲雨,水澹生煙。

詩人寫到「列缺霹靂,丘巒崩摧」,霹靂之中,「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一個神仙世界突然出現,「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列隊迎接詩人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

另外空間的仙境倏忽消失,詩人返回現實空間。詩人夢醒,嗟嘆現實的無常,「古來萬事東流水」。悠悠萬事,皆有因緣,人生無常,然而在夢境中展現那一切,卻是無比真實,又令人嚮往,那不就是古往今來,世人嚮往的天界景象,那怎麼僅僅是虛幻的夢境呢?

從離開長安,到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年)爆發安史之亂,李白一直處於到處遊歷中,雖漂泊不定,而其志彌堅,以詩明志,撻惡扶正,不懼權貴。

上元三年(七六二年),詩人當時六十一歲,在當塗小住,寫下最後一首詠月詩歌。

《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月九日重陽節,李白在龍山(今湖北江陵西北)飲酒,菊花各處盛開,無論詩人去到哪裏,都看到朵朵綻放黃花向他微笑。醉裏看「風落帽」遺址(龍山上有著名落帽台遺蹟),追思古人瀟洒;明月下暢飲,觀賞月中仙子翩翩起舞。最後以「月留人」收尾,留下一幅詩人與月宮仙子互動之生動畫面:詩人沉浸在此脫俗忘塵、月明風高之境;而月宮仙子也用翩翩仙舞來表達惜別不捨之意。

月亮也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意象,他直接或間接寫到月亮有三百多首。月兔、嫦娥、桂子是他的常客,他筆下之月亮千姿百態: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有「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有「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有「秋山綠蘿中,今夕為誰明」等等,他對月之鍾愛也可謂天下無雙。

盛世唐朝被公認為中華文化的頂峰,璀璨輝煌,唐朝又是一個詩的國度,儒釋道三家思想在文學作品中達到了空前的融合。有表達儒家入世之理、忠君報國的詩句,如「報君黃金台上意」,也不乏畢生鑽研佛道之理的詩人,他們被當時人稱為「仙宗十友」,這些人有的致力於修身養性,有的一生尋仙訪道,尋覓著返璞歸真之路,達到更高的生命境界。在「仙宗十友」中的詩作,千百年來傳誦最廣的無疑是李白的詩篇。在這些詩作中,李白筆下的明月,有如一面徹照世間的鏡子,又如打開宇宙、時空的一扇窗戶,讓後人每每看到月亮,都會想到那些美好的詩句,心中生出光明、希望和感悟,千百年來,人們詠月、賞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諦,渴望回歸美好、善良和永恆。

(全文結束)

【主要參照資料】
《千古英雄人物──李白》
《李白詩全集》
明慧網:唐朝詩人李白及其詩歌欣賞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