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背後還有妒嫉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二月二十日】明慧網「推薦交流」、「本週熱覽榜」、「本月熱覽榜」新增了「關注度」(編註﹕文章被讀者關注的程度,因為很多瀏覽無法給明慧留下數據,比如大陸學員下載後的瀏覽、海外其它網站、自媒體、個人網站轉載之後的瀏覽量)。開始還沒動心,只是有一搭無一搭的掃兩眼,把文章下載下來就行了。後來漸漸的熱心起來,不但關注點擊量還比較起來了,這就有點不對勁了,但沒覺察到有甚麼不對勁;只是熱心關注罷了。

再後來,我把點擊量高和點擊量低的來對比,發現有的點擊量低的文章好像比點擊量高的寫的還好,能引起讀者(同修)共鳴(個人主觀感受),就有點替這類文章鳴不平。為甚麼會這樣?還不是文章題目起的好,能勾起人想看的慾望。直到這時我還是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甚麼不對,沒有想一想自己的心思都用到哪去了?心都用歪了,還不知道,也就更不能向內找自己,看不到客觀環境:內容好的文章關注度反而低,是讀者素質和狀態的真實體現。這不很讓人思考嗎?

從表面上看,那裏邊沒有我的文章,我只是個讀者(同修),沒有我的事,在自己心裏就有那麼一點自己的看法,又沒有和別人講,也沒造成甚麼影響,僅此而已。可是,這兩天學師尊講法,突然有一行字跳入我眼中:「絕不能夠在大法修煉中生出執著心來,只能讓你去執著心。」[1]

我心一動,停下來,開始從新從頭審視自己這顆心:我剛開始往明慧網投稿,只關注發沒發表(心還是平靜的一般性關注);後來隨著發表的多了,就由發沒發表轉向是否在《明慧週刊》登出來,因為被《明慧週刊》選中就傳的廣(不上網的同修也能看到)還能製成音頻。這個以前沒有的執著心有了,並在一點點放大,求名的心也有所顯露。但還是很隱晦。

當自己的文章出現在「本週熱覽榜」、「本月熱覽榜」時, 這個心就有些膨脹了,還有點自我欣賞的飄飄然了,已經很危險了。值得慶幸的是,自己當時還能理性意識到這個危險,及時剎車。還知道都是師父在做,師父的功勞,師尊的加持、幫助和點悟,還有明慧同修的辛勤付出。我告誡自己:不要貪天之功據為己有,記住,永遠謙卑!同時,也深深體會到向內找的美好,向內找真是個法寶!

我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這些表面執著的背後還有問題。我想起在我第一次看到「關注度」時,沒看清寫的是甚麼,一直認為是「點擊量」,並且腦子裏曾閃出一念:我那兩篇文章要擱現在不知有多少點擊量。因是一閃而過,才被我放過,沒引起我的警覺。其實我自始至終扮演的都是局內人:開始不動心──動心──熱心──關注──比較──鳴不平──不服氣──攀比心(求名心)──妒嫉心。這個妒嫉心可真夠狡猾的了。

師尊明示:「妒嫉心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它直接牽扯到我們能不能夠修圓滿的問題。妒嫉心要不去,人所修煉的一切心都變的很脆弱。這有一個規定:人在修煉當中,妒嫉心要不去是不得正果的,絕對不得正果的。」[2]可見,對一個修煉人來說,去掉妒嫉心是多麼重要!

傳統文化中有「君子成人之美」,可在現今的中國大陸卻反其道而行之。在人們的頭腦中壓根就沒有成人之美的概念。說到底,就是這個妒嫉心和爭鬥心造成的。人們的妒嫉心既普遍又強烈。很多壞事也都是這個妒嫉心幹的。

大法弟子在常人社會中修煉,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就應格外警惕這個妒嫉心。時時查找,一旦發現,決不姑息遷就,徹底根除,決不能讓它毀了我們的修煉。

個人認識,如不在法上之處,請同修慈悲指出。合十。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個人當前的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新西蘭法會講法》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