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背《佛性》所悟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五月一日】師父在《轉法輪(卷二)》〈佛性〉一文中說:「善念?釋教講一動念就是業。其實所謂的善念站在更高衡量標準上看,用真、善、忍更高標準的要求也會發生變化。」這段法闡述了一個甚麼道理呢?我一直悟不出來,直到最近才開始有了變化。

正好最近遇到一件小事,針對這段法,我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從個人修煉轉向正法修煉,感覺在對待常人不正確行為時,自己如何去做,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事情是這樣的:

我在單位負責給本單位菜園採購菜苗種子等事務。單位看門人每年都要索要一點種苗及化肥,帶他去種子站他也不買,就等著要單位裏的。

以前我都是不跟他計較,十塊八塊的東西,要就給他吧,並且單位領導也同意了。

可是我學習了《佛性》一文後,這件事卻擾的我靜不下來了。我的甚麼觀念被觸及了呢?我發現我以前的所謂的「善」是帶有一種人情的善,對人的不好的行為不好意思指出,怕傷感情;小壞事委曲求全的認了,大壞事不敢管;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只能背後嘀咕。同時也不知道甚麼時候、甚麼事該忍;甚麼時候、甚麼事不該忍。

我突然發現自己的形像是個「老好人」,沒有威嚴。

於是我問自己:我的心靜不下來是我放不下利益嗎?這不關係到我的利益;是我看不上他的行為嗎?他確實失德;是因緣關係嗎?師父不是講全盤否定舊勢力安排嗎?那麼我能不能不動心善意的指出他的問題,完全為他好、不做失德的事呢?

我去除了維護人情的觀念,擺脫了唯唯諾諾的處事方式,能夠從與人為善、證實真善忍的基點出發來看問題了,可以活的更灑脫、更果斷、更有善心了。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個人當前的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