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學習禮(3)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接前文

夫義 仲連志節高尚

周朝末年,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有卓絕的謀略,志節不凡,他為人排除戰亂,分文不取。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王的軍隊圍困了邯鄲,魏國救趙兵馬駐紮在湯陰不敢進兵,於是派新垣衍通過平原君說服趙王歸順秦王,平原君拿不定主意。

這時,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此事,他就去見平原君,請求代替平原君見魏國的將軍新垣衍。魯仲連對新垣衍說:秦王拋棄禮義,用武力使他國稱臣,用權力誘惑士人,奴馭百姓,如果秦王稱帝掌管天下……魏國將成為秦國的僕人奴婢,秦王將撤換諸侯大臣,換上他喜歡的臣子,再派他的女子作諸侯的嬪妃,住在魏國宮殿裏,魏王怎能夠安穩呢?將軍還能得到以前的寵信?

於是,新垣衍向魯仲連拜謝後,請求離開。秦國的耋釐將軍也撤軍五十里。

平原君非常感謝魯仲連,要加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不受。平原君又擺下酒宴,用千金為魯仲連祝壽。魯仲連笑道:「對天下的士人來說最可貴的是,替人排憂解難、解決紛爭不取分毫。假如收取酬勞,那是買賣商人的行為。」說完辭別平原君離開了,終身不再相見。

長惠(長者惠下)鄭濂碎梨

明史記載鄭家為天下第一家,被封為義門,其家累世同居,歷經三百年,在
《宋史﹒孝義傳》、《元史﹒孝友傳》,都有記載。鄭氏全家一千多人,一人主事,七世同居,父慈子孝,兄弟相讓。

有一次,明太祖問鄭濂治家長久之道。鄭濂說:「謹守祖訓,不聽婦言。」 是指有悖聖賢的膚淺言語。明太祖皇帝感歎到:一千多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真是世間罕見,果真是天下第一家。」太祖皇帝賜給鄭濂兩個香梨。鄭濂拜謝後返回家中。太祖暗中命一名校尉跟隨鄭濂,看他如何處理這兩個香梨。鄭濂回到家中,將一千多族人召集至庭院,分立兩旁,然後率眾人拜謝皇恩。之後,鄭濂命人搬出兩個大水缸,缸裏放滿水,再把兩個香梨弄碎後,放入水缸中,每人都分了一碗梨水喝。

太祖皇帝知曉後,既高興又感歎,欲封鄭濂為官,鄭濂以年事已高為由,辭謝了太祖的美意。

幼順(幼者順上)吉翂替父受刑

《孝經》有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代孝子愛惜自己的身體,不敢有絲毫的毀傷,可是救父母於危難時,卻在所不辭。

梁代的湘州主簿吉翂,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受到審訊,因恥於被獄吏審訊,故意承認有罪,且罪當斬首。吉翂就獨自去衙門擊鼓,請求替父定罪。梁武帝頗為這少年稱奇,又懷疑有人教他。於是,命令廷尉蔡法度嚴加審問。蔡法度問吉翂說:「你請求代替父去死,皇上已經同意了,你這就受刑伏法吧!但是刀斧無情,你這個孩子還是慎重考慮,如果有人教你,可以說出來我們重新考慮。」

吉翂回答說:「只因家裏幾個弟弟幼小,我最大,不忍視父親受極刑,自己獨自活在世上。所以我自己做主,代父去死。」

蔡法度很憐憫他,命人給他上較輕的刑具,吉翂要求獄吏上死囚刑具。吉翂的孝心感動了皇帝,於是赦免了他們父子。

丹陽尹王志知道了吉翂的善舉,預推舉他為孝順父母的典範。吉翂說:父親有難,兒子以死相救乃人之常情,替父頂罪求取名聲非孝子所為。

君仁 輪台詔令

漢武帝是一位仁君,武帝上與秦始皇並稱「秦皇漢武」,是與唐太宗共創「漢唐盛世」的千古一帝。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文治武功都創下前所未有的功業。漢武帝兵征匈奴已經持續四十多年。這時候,財政大臣桑弘羊等人提出,在輪台(今新疆輪台縣)實行屯田,即招募百姓到那裏種田生產,保障漢軍在西域的實力。漢武帝認為屯田輪台會加重百姓的負擔,連年征戰已經讓財政和民力枯竭,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與民休息,恢復養馬免除徭役。

於是,漢武帝予以否決,並且頒布一道詔書表明心志,也就是著名的《輪台罪己詔》。

這是中國歷史上皇帝頒布的第一封罪己詔。之後漢武帝不再用兵,調整國策,凡是傷害百姓利益,耗費天下資源的事務一律停止。

班固稱讚漢武帝:「是以末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 班固認為漢武帝恤民罪己,德教加於百姓,為仁聖之明君。

臣忠 比干死諫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商紂王的父親帝乙在位時,他擔任副丞相少師。帝乙托孤,比干輔佐帝辛──商紂王。

商紂王荒淫無道,沉湎於酒色物質享受,設置了「炮烙」酷刑。大臣紛紛遠離紂王, 微子逃跑,箕子裝瘋,比干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 「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

大意是:君主有了過失,為臣不勸諫,是不忠;怕死不說話,是不勇。君主有了過失,為臣就應勸諫;他不採納,為臣就以死明志,這才是忠的極致表現。
比干去勸諫紂王,紂王大怒,把比干殺了,把他的心挖了出來。

周武王滅商後,命令大臣閎夭築墳培土,厚葬了比干。

唐朝名臣李翰《商少師碑》說:比干位高不忘其祖,為挽救商湯的事業,救國於敗亡,強諫身亡,國亡勝過剖心的痛苦,這就是比干公忠烈的體現。

參考文獻:

《說苑》
《家范》
《列女傳》
《禮記》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
《晉書﹒王祥(王覽)列傳》記載,
《史記﹒列傳﹒卷八十》《魯仲連鄒陽傳》
《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列傳﹒鄭濂傳》
《【中國歷史正述】商之三十六:比干諫而死比干篤忠貞》
《父親節話嚴父 歷代嚴父以家訓教子重德修身》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