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申公豹這個角色》一文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二年一月三日】前幾天,同修整理過期期刊時,我無意間看到了《明慧週刊》第一零二六期中的《申公豹這個角色》一文,讀了以後非常的震撼。

《明慧週刊》上的文章我是每週必讀的,但是對這篇文章沒有一點印象了。也許當時讀這篇文章時,感覺申公豹扮演的這個角色與自己沒甚麼關係,因而沒有引發過多的思考,也沒有查看自己的言行中有沒有申公豹的影子在晃動。

這幾天反覆閱讀這篇文章,越發感覺自己在有些時間段裏,在與同修相處配合的過程中,在人心指使下,有些時候在有些事情上,不經意間在扮演著「申公豹」這個角色。

提起申公豹,同修們都想到了修煉人絕對不能有妒嫉心的這個話題,師父已經把妒嫉心當作嚴肅的問題多次強調其嚴重性。

師父開示:「這個妒嫉心你可千萬得去啊,這個東西可了不得,它會使你所有的修煉都變的鬆懈,毀了你。不能有妒嫉心哪。」[1]

從法中我們已經明白了,修煉人一定要修去妒嫉心,否則前功盡棄。可是在實際修煉中,沒有嚴格的要求自己,從而嚴重影響了自身的修煉,對此我深有體會了。

近期一些事件的發生,對我來說是修煉上的一個考驗,這個考驗就在驗證我能不能像個修煉人一樣,做到真正的向內找,不加掩蓋不加任何條件的反思自己的修為,以儘快彌補並歸正。

長期以來,不自覺的養成了一種自我良好、自我優越的觀念。但言行上還表現著自己很謙卑,說的話有時還似是而非,這是在我清醒後才引起警覺的地方──狡猾。自己都察覺不到這個狡猾,同修們更看不出這狡猾來,還以為我很單純。說來真是汗顏!

除了這個狡猾,對自身存在的妒嫉心這個問題,自己是早有察覺的,但是沒有嚴肅的去對待,致使這個魔性越來越大。

妒嫉心表現在常人中是無情無義,為了得到自己追求的,達到個人的目地,無論是親人還是同事朋友,都可反目成仇,氣恨終生。修煉人一旦有妒嫉心,如果不下決心去抑制解體這個險惡的人心時,就要做出一些很不理智的事來:如背後說同修的不是,甚者製造謠言,更甚者對救人的項目都敢去阻擋拆台等等。在我身上也有不同成度的這種反應,當時還意識不到自己的這個魔性,說著一些不該說的話,做著一些不該做的事。

回首過去的一些經歷,發覺自己不同成度上,多多少少也在扮演著申公豹這個角色。

追其自身存在的妒嫉心的根源,是放不下對自我的看重和感受,很執著別人的誇讚、關注,實際上是對名的在乎。當得不到這些東西帶來的自我優越感時,開始動念,動的是不正的念頭,嚴重的說,那就是邪念。看不到同修的閃光點,對同修橫挑鼻子豎挑眼,指指點點等不良行為,時有發生,卻意識不到。在救度世人這麼緊迫的時刻,一旦用心不當起到了干擾的作用,其後果是可怕的。師父說:「你們對自己做出的一點成績很沾沾自喜,你唱了主角嗎?你連配角都沒唱上,有的在唱丑角!這是大法弟子應該做的嗎?」[2]

申公豹感覺自己有本事有神通,看姜子牙既老又沒有本事,因此申公豹不服氣元始天尊安排姜子牙封神,因而干擾阻撓姜子牙,還險些把姜子牙給害了,有的修行人還被申公豹蠱惑斷送了前程。

在妒嫉心的作用下,敢於違背天意行事,這不就是逆天叛道嗎?把執著不滿帶到同門弟子中,蠱惑欺騙同門而使其站在自己的一邊,合力阻撓神安排的事,不就在惑亂整體嗎?歷史中申公豹的角色,就是起了這樣的作用。

申公豹的惡行被發現後,申公豹不以為然,一邊向元始天尊發誓,一邊繼續惑亂,繼續違背天意繼續助紂為虐,最後兌現了以身塞北海之眼的誓言。

歷史舞台上安排的這個申公豹的角色及其結局,也不是偶然的吧。是在給正法修煉時期的大法弟子們的一個警告和提醒啊。

師父說:「在正法中有提高的,有下降的,有毀滅的,無論是神或是人及鬼都將從新擺放從生存至全滅不同境界的每一位置。」[3]

《申公豹這個角色》一文,最後一段寫道:「正路邪路,有時只在一念之差。修煉人妒嫉心、爭鬥心在,一不留神,一腳踏空當了把申公豹,魔了別人一下也是常有。越自覺有本事的人,越得小心。最重要的是知道發現,知道修,知道改,不能忘了有法在制約一切。若一意孤行,越走越遠,那搞不好真要當定申公豹了。可是這次若塞了北海眼,斷無再上封神榜之理了。申公豹這種角色如果擱到今天,走的是一條絕對可怕的絕路。」

作者同修的這番忠告和提醒,給我極大的觸動。決意把自身空間場中存留的不純正的敗物連根拔出來,不再滋養助長它。同時,寫出來與同修交流,提醒與我一樣人心重的同修,也思考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切莫走入魔道啊。

轉眼又是一年了,感慨頗多。回首過去的一年,更多的是遺憾和不足。新的一年開始了,再三提醒自己正念起來,精進起來,做好該做的。

以上是個人認識,如有不妥,請同修們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經文:《大法洪傳二十五週年紐約法會講法》
[2] 李洪志師父經文:《二零一三年大紐約地區法會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堅實〉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