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思一念中學習實修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九日】師父說:「向內找這是一個法寶。」[1]

我得法十七年了,碰到事情也在向內找,有時修得很無奈,有些心怎麼一直修不去呢?最近在師父的點悟下,明白一些,原來自己只是在表面上找,並沒有全面深入向內找,有些心根本沒找到,師父慈悲,因此一直在點悟自己。

一、找到求名心

我自認為自己是個遠離名利的人,單位有爭名奪利的機會,我會讓給別人,雖然這些是做到了,但並沒意識到骨子裏的求名心還是很重。

色心背後求名的心:丈夫去世後,這些年自己帶孩子過,期間出現兩次男領導很關心自己。我就一直在修色慾心,追溯到初中就開始看瓊瑤小說,頭腦中殘存著男女感情是聖潔美好的,求人中的幸福美好生活,喜歡被別人關愛的心,這些觀念被一個一個清除後,但頭腦中還會反映出過去的某些片段,今年向內找,才意識到原來里面摻雜著求名的心,別人跟領導說句話都小心翼翼,而領導關心自己,自己卻拒絕,有同事的羨慕,也有欽佩的,原來求的是這個,一個骯髒的求名心,不被察覺的虛榮心,再清除後頭腦清靜了。

母子情背後求名的心:兒子念大學總掛科,這讓我很痛苦,有時老師也給我打電話,說孩子哪方面都好,就是學習不好,要留級了等等。我心裏還抱怨,一年就假期兩個月在我身邊,其它時間都在你那,你還問我,我還想問問你呢。唉,問孩子吧,孩子說他比別人努力,不知為啥一考試就不及格。我就找自己,他爸爸走後,總希望他開心,對兒子情太重了,發正念清理,人各有命,順其自然吧。可這裏有個求名的心我沒找到,直到今年才發現,我的兩個姐姐,一個孩子是博士、一個是碩士,我這孩子,讀個大學都掛科,我為兒子上火,其實是我自己有求名的心、面子心。修煉是嚴肅的,哪個心沒找到,就會讓我不斷的摔跟頭,直到找到修去啊。

二、靜心學法

今年學法比以前有了一點突破,學法能做到靜心,以前只有背法能感受到法理,現在通讀也能看到法理。

總結了一下:自己學法,每次剛開始學法時,人的雜念比較多,因此開始讀得比較慢,但必須每一段都要讀明白,有溜號時,從新讀,讀一會以後,法就會消除好多雜念,再正常速度讀法,雜念也少了,靜心學法,法理自然會展現。我每次學《轉法輪》都是雙盤,身體坐正,雙手捧書,身體坐正後,一股能量從後背沖到頭頂,因此這個坐姿並不累。有時狀態不好,頭昏昏沉沉,就這樣學《轉法輪》,學一會,就感覺一邊讀法頭腦裏有東西在轉,學一段時間,頭腦就清醒了。但在學法小組學法,感受不一樣,有的人讀法自己入心,有的人讀法自己不入心。我理解,就是自己入心讀法時,別人聽了也容易入心,自己溜號讀法時,別人聽了也難入心。所以集體學法,就更注意用心,但有時自己讀法時有顯示心,這是對大法的不敬,也在阻礙全組人得法,因此我注意清除那個顯示心。

三、分清真我、假我

今年修煉感悟:一個修煉人隨心所欲做事,根本不叫修煉,遇事多想想,是真我還是假我所為?阻礙自己修煉最大障礙就是私──假我,它求、它恨、它要舒適,時時刻刻都在阻礙自己精進。

它求:求名、求利、顯示、自以為是、要面子,人認為的好東西它都要,無限滿足著私慾。比如:別人用個甚麼好用的東西,自己就想有,就買,就要。得到之後,就顯示,自己感覺自己不錯,自己買個便宜的東西,也要顯示,我多行,買這麼便宜又好的東西。

它恨:抱怨、妒嫉、看不上別人、聽不進別人批評,因為自己的想法、意願被衝擊了,心裏不滿,一說就炸。

它想舒適:求情、色慾、安逸、虛榮,想被別人關心,被別人關注,追求美好生活,穿漂亮衣服,吃好吃的,追求身材好,外表好,這個假我想在人世間生活的有滋味,不肯承認吃苦是好事。

這個假我就是適應三界及底層生命的混合體,把真我層層包裹住,舊勢力從一個生命出生,就開始安置它的各種執著,真我在生生世世輪迴中已經迷失了自己,師父在最後時刻,傳大法喚醒我們的真我,只有真我真正甦醒,每一思每一念別迷糊,才能剝離那個假我,才能跟師父回家。

回顧這一年修煉路程,因為學法靜心了,領悟到一點法理,真我有些清醒,因此發正念、煉功迷糊的狀況有所突破,生活中,開始修自己的言行,但執著心還是很多,經常被其左右,但不怕了,事後會好好思考,下次努力做好。

在講清真相這塊,雖然發資料比以前多了,但面對面講真相退步了,因為今年退休了,缺少了一個群體環境,自己性格內向,在大街上跟陌生人搭話講真相打怵。寫交流時明白了,要把群體擴大到社會,自己在社會中做好,同樣是證實大法,在這個大的環境中,心自然要放大,自己是大法中的一粒子,放下自我,只是圓容,慈悲對待周圍的一切,把能救的人救下來。師父給我們留下的時間就是救人啊,要不辱使命。

以上是個人在這一年的修煉體悟,當然跟精進的同修沒法相比,但同修是鏡子,讓我看到差距,也促使我鼓勁前行,有不在法上的地方,請同修慈悲指正!

合十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九》〈二零零九年華盛頓DC國際法會講法〉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