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都說真是奇蹟

——全家念九字真言 嬰兒順利出生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三日】我是一九九七年七月開始學法輪大法的。在此我把親朋好友明真相、得福報的部份片段寫出來,以表達對師尊的感恩。

我姪兒兩次化險為夷

幾年前,我姪兒開車給人家運送玻璃,因是泥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不好走,還不能開快,快了怕把玻璃震碎,下坡後,車突然憋死了。從新發動車後,就是大上坡,坡比較陡,路又不好走,他擔心車一晃會把玻璃震碎,如果玻璃碎了,要包賠損失的,一個月的工資賠上都不夠。

就在這時,他突然想起我以前和他說過危難之時趕快默念「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求師父,師父會給化險為夷。他趕緊在心裏誠心默念「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求師父幫助。車平穩的啟動了,緩緩地爬上了坡,然後順利、安全地將玻璃送達目地地。

還有一次,我姪兒開貨車從煙台往北京運送大櫻桃。當時大櫻桃剛上市,價格很貴,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趕到;如果在規定時間內不能趕到,耽誤了人家買賣,要給包賠損失的。可是,當車開到萊州路段的時候,突然一個輪胎爆了。這可把我姪兒急壞了,如果不能及時趕到,這一大貨車櫻桃的損失誰能賠的起啊?

這時,他趕緊默念「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求師父幫助,他邊換輪胎,邊心裏不停地默念。結果很順利的把輪胎換好了。雖然換好了,心裏還是擔心再出現甚麼故障,因為這個備用輪胎質量也不是很好。

換好輪胎後,我姪兒跪地上,給師父磕了好幾個頭,求師父保祐一路平安,就開車往北京趕。結果很順利的在規定時間內趕到,我姪兒激動的哭了。

回來後,他跟我們說:真是驚心動魄,想想都後怕,如果不能及時趕到,恐怕傾家蕩產也賠不起啊!當時他急得都想哭。太感謝大法師父了!經過這兩件事後,我姪兒更加相信大法了。

醫生都說真是奇蹟

我是一名婦產科大夫。二零一八年二月,我朋友(已明白大法真相)領她外甥媳婦(她二姐的兒媳婦)來做產檢。我一查,胎兒大小與懷孕月份不符。當時還差半個月到預產期,可胎兒大小只有孕七個月大。我考慮胎兒發育不良,建議她到上級醫院檢查。她領孕婦到外院彩超檢查後,彩超大夫也說胎兒發育太小,建議到大醫院檢查。

到某地級市醫院檢查後,大夫說:胎位不正,胎兒發育不良(考慮有內臟畸形),胎心監護胎兒有宮內缺氧情況,建議孕婦及家屬放棄胎兒,流產終止妊娠。如果不放棄的話,必須立刻行剖宮產,但是孩子出來後,不能保證存活,有可能人財兩空。孩子不活的話,剖宮產後必須兩年以後才能再懷孕。

朋友和外甥媳婦及家屬聽後如晴天霹靂,一時不知怎麼辦,都哭了。哭了一會兒,我朋友突然想起我曾經和她說過:危難時刻默念「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會化險為夷。她對外甥及外甥媳婦說:我們賭一把,孩子既然望門來了,就與我們有緣,我們不能放棄孩子,我們趕快默念「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大法師父會保祐我們的。

經過朋友動員後,外甥媳婦及家人都同意剖宮產了。簽完手術協議書,家人從產房出來後,就聽大夫、護士們在裏面說:真不應該做這個手術,意思是說:孩子百分之百不好。

外甥媳婦進手術室後,朋友就和她外甥、她二姐還有外甥媳婦的娘家媽,在產房外面不停的默念「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求大法師父救救孩子。她外甥媳婦的娘家媽乾脆跪在地上大聲的喊「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也不顧別人怎麼看他們了,甚麼也不管了,只求孩子能好好的。

不一會兒,只聽手術室裏傳出了孩子的哭聲。大夫把孩子抱出來說:真是個奇蹟!真是個奇蹟!生了個女孩,二斤八兩,必須得住保溫箱,母女平安。醫生、護士都高興的發朋友圈,並不停的說:真是個奇蹟!真是個奇蹟!術後,嬰兒在保溫箱住了半個月,母女平安出院了。出院時孩子體重三斤四兩,取名:平安。現在,小女孩已五歲了,聰明伶俐,特別招人喜愛。

經過這件事後,朋友及她二姐全家都相信大法了,每當來我家時,都虔誠的給師父上香,表達對師父的感謝。

大表哥被車撞後安然無恙

二零二一年農曆七月,大表哥總覺的心裏不穩,就覺的會發生甚麼不好的事。乾脆不去上班了,在家裏躲躲。在家呆了幾天也沒事,七月十五這天,就騎著電動車上班去了。

晚上下班後,他騎著電動車過馬路。當時,他看看路上也沒有車,就逆行往馬路對面騎,突然疾駛過來一輛轎車,把他撞飛了,他在空中翻了好幾個跟頭,又頭朝下落在地上。司機可嚇壞了,趕緊下車看看人怎麼樣?結果大表哥毫髮未損;夏天穿著單衣服,身上一點皮也沒破。家人害怕有內出血,當時表現不出來,非得叫他住院觀察幾天,住院觀察幾天也沒事。他鄰床那個人騎著自行車摔倒了,身上都遍體鱗傷,都說大表哥是個奇蹟。

大表哥過後說:想想都後怕,但當時一點也沒怕,真神了!就覺的有人保護他。他明白是大法師父保護了他,因為他身上帶著我給他的法輪大法的護身符。通過這件事,大表哥更相信大法了,沒事就默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真相護身符始終不離身。

親朋好友明真相得福報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由於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

(責任編輯:於悅)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