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取保候審構陷 大法徒該做甚麼做甚麼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今天寫出這篇修煉交流,首先感恩偉大慈悲的師父把我從邪黨黑窩的險境中救出來,並激勵我走好今後修煉的路,走出被迫害的怕心陰影。師父為我們付出的和承受的太多太多了。我還有不少人心,文章中有不符合法的地方,請同修慈悲指正。

二零二二年秋天的一天下午,異地公安局的一夥人突然闖到我家非法抄家,大法資料損失很多,異地警察以抄走的東西太多為藉口,對我取保候審一年。我當晚回家。回家後,我長時間發正念,清理被舊勢力鑽空子的漏,大腦中清晰的浮現出事之前師父多次點悟我「修煉不嚴肅」,我沒有重視。現在才知道,「修煉不嚴肅」不是件小事。

從二零一八年起,我開始獨居,家務事少了許多。我沒有利用這大好機會多學法、做好「三件事」,而是想輕鬆一下,這一念之差像溫水煮青蛙,一點一點滲透到我的空間場,修煉放鬆了卻不自知。我開始看電視天氣預報,繼而看古裝戲,藉口是不看邪黨的新聞和紅色片子,忘了師父在《轉法輪》中講的:「現在這個環境,打開電視一看,甚麼都有,容易勾起人的慾望。」我沒聽師父的話,電視裏隨處可見的髒話,誰會罵人、打架誰最厲害,男女關係十分混亂、爭名奪利、狡猾、耍心機等,我還無知的對這些混亂了的現代派文化發正念(自欺欺人)。看甚麼來甚麼,晚上多次夢見使人噁心的色慾場面。

醒來後很後悔,發誓不能看了,還向師父認過錯。幾天後又斷斷續續的看,現代的東西太誘惑。導致我學法表面化,學法沒入心等於白學,發正念思想也就不集中了,空間場被人心執著佔有,本來我還沒修淨的黨文化開始上升 還沒修淨的妒嫉心、爭鬥心、急躁心、顯示心、歡喜心、色心、貪心、委曲心、利益心、不修口、疑心等等人心也上升了。雖然講真相救人的事沒少做,配合、協調的事沒推遲過,但是質量已大打折扣。

我發正念清除解體舊勢力強加的一切,從根子上不承認舊勢力干擾。我發完正念,感覺心中輕鬆了許多。我知道,師父看弟子還有想修好的心,把那些壞物質拿掉了許多。謝謝師父!第二天早晨、給師父敬香時、我對師父說:「師父啊,弟子知道錯了,因為修煉不嚴肅,本應及時送出的真相資料被惡人搶走了,耽誤了同修救人的寶貴時間。師父沒有放棄弟子,從黑窩中把弟子救出來。不是回家過自由生活的,是給弟子彌補過錯從新修好的機會」。

師父說:「放下任何心,甚麼都不想,就做大法弟子應該做的那一切,一切就在其中了。」(《導航》〈華盛頓DC國際法會講法〉)

回家後的第三天晚上,我騎自行車去技術同修家,商量彌補上一週前損失的救人資料。當晚同修不在家。在回家的路上,為避讓一輛汽車,我被另一汽車撞得重重的摔在公路旁一石階上的稜角處,自行車壓在身上,我疼得不能動彈,喊師父救我。過了很長時間,汽車司機把我扶起來,立穩自行車,我扶著車龍頭,整個上半身俯在車槓上直不起腰,腰椎處刺痛得鑽心,兩手腕和膝蓋處流著血。為了不耽誤汽車司機趕路,我叫她放心走(後悔沒給她講真相)。我心裏不斷的念著「真善忍好、法輪大法好」,求師父幫我。

我彎著腰扶著車、一步一步挪動著回到了家。艱難的處理了傷口,可腰怎麼也直不起來,像常人說的骨折了。我不管它,回房學法、發正念、向內找。腦中一個聲音:干擾救人。噢,又是舊勢力幹的。我立即發正念:我是李洪志師父的弟子,其它安排都不要、都不承認,就走師父安排的路,即使我有錯,也不是你舊勢力迫害的藉口把柄。大法弟子歸大法、歸師父管。

第二天早晨,我吃力的煉了四套功法(腰椎彎不下),學了一天法。晚上一同修來家看我,勸我在家多學法,多發正念,向內找。同修走後,我在發正念時,腦中一個聲音:「該幹甚麼就幹甚麼。」是呀,我是大法徒,不能讓舊勢力干擾我做救人的事,該幹甚麼就幹甚麼!雖然我犯了錯,但摔了跤不能趴下,現在疫情在不斷漫延,師父在救人,舊勢力在毀人,同修還等著資料救人呀!

天色已晚,我求師父加持我去找技術同修A,我拿著鑰匙就去開自行車鎖,彎腰時沒覺的疼──腰椎直了!去同修家的一路上,我淚水直淌,心裏不停的謝謝師父,師父為弟子承受的太多太多!

到了同修A家,我把這幾天發生的事對她講了,A同修說:「就盼你來,別有顧慮,救人這麼急,你想的做的符合了法,師父就給你鋪好了路。咱們繼續好好配合做好救人的事。」當晚同修A就趕做了上百份資料及時送到同修手中。

在邪黨構陷我「取保候審」的一年多日子裏,我除了給異地公檢法辦案人員寫勸善信外,還一直堅持與同修配合傳遞真相資料、講真相救人。做的過程中,我去掉了很多執著的人心,特別是怕心,當負面思維干擾時,我就發正念清除,背《轉法輪》中的「主意識要強」那段法,求師父加持我的正念。心中只要有大法、有師父,舊勢力操控惡人強加的「取保候審」,瞬間灰飛煙滅,消逝遁形。

我會珍惜師父用巨大的承受延續來的寶貴時間,多學法、學好法、向內找,修好自己才能多救人,才能跟師父回家。謝謝同修的鼓勵和幫助。

感恩師父的慈悲救度!

(責任編輯:文謙)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