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荒誕的達爾文與荒謬的進化論(中)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二月十日】(接前文

二、進化論三大證據站不住腳

儘管進化論目前仍是科學唯物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石,仍在西方主流科學界佔有重要地位,但達爾文本人卻從未肯定過他的理論。達爾文承認進化論只是一種假設理論,並希望將來能發現確鑿的證據加以證實。人們對進化論的質疑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二零零一年,美國PBS電視台聲稱:「實際上,世界上的每一個科學家都相信進化論是正確的。」這一說法遭到西雅圖「發現學會」514名科學家聯名質疑。發現學會科學與文化中心副主任約翰韋斯特說:「達爾文主義者仍在說沒有一個嚴肅科學家懷疑進化論,但是這裏有500名科學家願意公開表示他們質疑這一理論。」

新西蘭遺傳學家旦頓(MichaelDenton)在《出現危機的理論:進化論》一書中一針見血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物種是可變的,物種的可變通過物種隨機基因突變完成,自然選擇、適者生存。進化論三大證據是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的重演律。然而這三大證據沒有一個能站得住腳。

1. 比較解剖學證據:低級邏輯錯誤

進化論認為,「如果人是猿進化來的,人和猿就會有許多相近的特徵;因為人和猿有許多相近的特徵,所以人就是猿進化來的。」

這是犯了簡單的邏輯錯誤:原命題為真,逆命題不一定為真。比如,如果甲是乙的弟弟,甲就比乙小;但如果甲比乙小,不能斷定甲就是乙的弟弟。

2. 海克爾胚胎重演騙局被戳穿

一八六六年,德國的生物學家海克爾(Haeckel E.)提出了重演律的說法,認為高等生物胚胎發育會重現該物種進化的過程,人類的胚胎在子宮發育的頭幾個月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進化階段,例如像魚那樣有腮,像猴子那樣有尾巴等等。這是循環論證的典型案例,用進化論來證明進化論。

海克爾早年與達爾文經歷頗為相似,大學時按照父親的意願學了醫學,但對生物學情有獨鍾,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海克爾則完成了動物學博士學位的學業。海克爾是達爾文的敢死粉絲,但後來證明他卻是達爾文的豬隊友。

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海克爾製造了驚天醜聞「海克爾胚胎騙局」。他將人的胚胎畫得像魚一樣,他刻意欺詐性地修改了由其他科學家繪製的人類和狗的胚胎,以增加不同物種胚胎之間的相似之處,並隱藏其不同之處。

一八六六年,海克爾將一組24個胚胎圖畫發表在《普通生物形態學》上,一八七四年再度發表於流傳更廣的《人類起源》一書中,這些圖畫旨在顯示魚、蠑螈、海龜、雞、豬、牛、兔和人類胚胎發育的三個階段。這些圖畫後來被編進生物學教科書,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不知真相、盲目信仰進化論的學生們。

一九九七年,英國胚胎學家理查德森,組織了十七個單位的科學家,研究了50種不同脊椎動物的胚胎及其生長過程,並且仔細觀察、記錄。一九九七年八月,專家們聯名在Anatomy & Embryology 學報上發表了驚人的結果:即「海克爾的胚胎」是生物學上最「著名」的騙局,海克爾不僅添加、刪除和篡改胚胎的結構,而且「他還刻意改變了胚胎各部的比例,以誇大物種間的相似之處,即使大小相差10倍,他也畫得差不多大。」

德國人類胚胎學家布萊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在其《人的生命之始》(The Beginnings of Human Life)一書中,以詳盡的資料證明人的胎兒開始就都是人的結構,這無疑戳穿了海克爾胚胎騙局的西洋鏡。

3. 古生物學證據的破滅

進化論假設為人們勾勒出一幅生命由簡單到複雜、物競天擇的漫長過程。由此進化論學者們通過類比化石,描繪出一個生物由低等向高等發展的「進化樹」。然而,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明,進化論根本無法自圓其說。僅考古學家克萊默和湯姆森(Michael A. Cremo & Richard Thompson)的《考古學禁區》(Forbidden Archeology )一書中,就列舉了500個確鑿的與進化論相悖的事例,遺蹟證明人類文明早在幾萬、幾十萬、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年前就確鑿存在。

舉幾個例子: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類的出現在一萬年前左右,首次出現生物距今不超過5.8億年。但1972年,非洲加蓬共和國境內卻發現了一個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一八八零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太波山下出土了許多精巧的石器工具,距今5500萬年;一九六八年,考古學家朱伊特(Y.Druet)在法國的一塊石灰岩層中發現了一些不同型號的金屬管,岩層的年齡是6500萬年;一九六六年,墨西哥的霍亞勒克出土了一批鐵矛,經美國地質學家麥金泰爾博士鑑定,是25萬年前的產物;考古學家阿曼塔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發現了一個史前動物的頜骨,裏面有一塊殘破的鐵矛的矛頭,鑑定發現是26萬年前的武器。

考古學界還發現很多物種歷經數億年卻拒絕演變,只想固執地做自己,這對進化論無疑又是沉重的打擊。比如,內蒙古發現的七鰓鰻化石可以追溯至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晚期,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研究員發現,今天的七鰓鰻與1.25億年前的發育階段及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並無多大差異。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億年前傳花粉的蜜蜂、近2億年無進化的蕨類植物、4億年交配習性不變的腔棘魚都是億萬年來堅決「抗議」進化的「釘子戶」。

最讓進化論支持者們氣短的是,在從猿到人的問題上,進化論科學家們找不到過渡物種「類猿人」的化石,這被列入了科學的「十大懸案」。為了強拉證據,專家們開始有意無意地學術造假。一八九二年發現的人和猿之間的過渡化石「嘉伯人」,被證實是一塊猿的頭骨和相距40英尺的一根人的腿骨拼湊出來的;一九八四年發現的猿人化石「露茜」又被證實是一種絕種的猿──南方古猿,和人無關;一八六一年及以後,古生物學家相繼發現6具「始祖鳥化石」,轟動了世界,成為鳥類和爬行動物之間過渡物種的典範,但後來鑑定出其中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堅決拒絕任何鑑定,最初的「發現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進化論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證據。

三、進化論強大的新敵人:現代分子生物學

達爾文進化論於一八五九年誕生,一八六六年,奧地利天主教修士孟德爾發表《植物雜交試驗》,催生遺傳學,但他的貢獻直到死後半個世紀才被發現,一九二零年代,進化論與生物遺傳學聯姻形成「新合成理論」。一九五零年代,美國人詹姆斯﹒沃森和英國人弗朗西斯﹒克里克利用X光顯微技術,發現了DNA雙螺旋三維立體結構,克里克1958年創立了「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進化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主義」認為DNA上的基因突變是生命變化的起源,生命在適應外部生存環境過程中隨機、無意識地決定哪些基因變化存活並遺傳給後代、哪些消亡,且這一過程的機制是由簡入繁,經過漫長的演化,生命的最初始形態是非生命物質。

問題來了,DNA上的隨機基因突變到底會有甚麼後果?組成生命的基本單元細胞真的就如同海克爾所說的「就是一個簡單、均質、類似漿糊的小球」?

1. 單細胞鞭毛的複雜性與系統性

鞭毛是生長在很多單細胞生物和一些多細胞生物細胞表面的細長細長的蛋白質分子,結構與發動機很相似,有定子、轉子、主軸、軸瓦、連動桿、調節與制動系統等部件。鞭毛長度約15000納米,直徑最粗的部份約20納米,鞭毛發動機的轉速在每秒100次數量級,控制精準,能在四分之一圈內剎車並轉向。

常見的細菌鞭毛1秒鐘可以跑出自己身長60倍~100倍的距離,遠超獵豹。細菌鞭毛被認為是自然界中最高效、最精密的分子引擎和納米機器,也是最複雜的蛋白質機器之一,能夠每秒鐘旋轉300-2400圈。由於其高度複雜性與系統性,鞭毛馬達一直是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研究的難點。

鞭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按照達爾文進化論根本解釋不了,鞭毛發動機共由約50個部件、約30種蛋白質分子構成,這些必須系統性地按照內部特定機制同時組合存在,才能正常運轉,這無論如何不可能是從簡單結構一步一步進化而來。就像一隻瑞士手錶,缺少任何一個零件,就無法正常運轉,它只能是按照嚴格工序被製造和安裝起來的,不可能是自發隨機演化而來。

圖2:鞭毛示意圖
圖2:鞭毛示意圖

2. 細胞:不可簡化的複雜工廠

細胞的結構與運行機制無論是從物理層面、生化層面都比鞭毛更為複雜。

在DNA控制下,細胞內部能產生幾萬到幾十萬個種類蛋白質分子,總數量有幾千萬個,細胞每隔幾分鐘到一小時就分裂一次,這種生產效率依賴於細胞內很多先進發達的「生產線」, 宛如一個集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工廠,有車間、生產設備、包裝處、控制中心、通訊平台、運輸系統、廢料處理站等功能完備、分工明確的子系統。

一名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博士寫道:「全世界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大部份的研究內容都是一個細胞中的事情,然而從確定遺傳物質為DNA後的近百年,到現在為止,非常清楚的東西,讓我看來不知是否有百分之一,目前更多的還是處於模擬或者發現某個東西,距離完全控制還差的遠。」

《達爾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學對進化論的挑戰》一書作者美國裏海大學生物化學教授邁克﹒比希針對分子生物學所發現的細胞複雜結構,提出了一個直接挑戰進化論的概念:「不能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比希發現,複雜系統不可簡化,從一開始就必須高度複雜,不可能由更簡單的系統逐漸進化而來。

圖3:細胞工廠運行示意圖
圖3:細胞工廠運行示意圖

3. 基因突變進化:需要10萬億個地球同時做實驗

打倒進化論的不只是考古學家,生物學家,還有數學家。一九五零年代,美國曼哈頓計劃工程師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從數學角度認為,DNA中存在海量生命信息,自然界無法完全依靠隨機過程產生這些信息。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道格拉斯﹒艾克斯博士做過計算,讓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地球上所有原子都用來形成氨基酸,所有氨基酸都參與隨機突變的排列組合實驗,每分鐘重複一次實驗,如果從實驗中想突變形成一個正常蛋白質分子,需要10萬億個地球同時做實驗才能達到。顯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達爾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學對進化論的挑戰》一書作者邁克﹒比希在二零一九年的新著作《達爾文式退化》裏認為,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造成生物退化、而不是進化。

一九九六年底,美國學術界聯合英、德、加、瑞士、澳大利亞等國享譽國際的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歷史學家,聯合召開了一個歷史性的主題為「正是創造 (Mere Creation)」的高峰會議。與會的192位學者,代表105所著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專家們暢談從人類各行業各門學問中都能看見神的智慧的創造,而不是自然選擇、進化論。

(未完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