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死亡是生老病死人生規律之一,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幾次親友鄰人的離世。這幾年,發現很多修煉很多年的同修,對死亡還沒看透,可能是眼見為實,沒有親眼見證也就沒有切身感受,所以當親身遇到家人因故去世、或者因為父母年老去世時,會情不自禁,感到極度悲傷,沉浸在緬懷、遺憾、後悔等思緒中難以自拔。實際上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對生者來說,珍惜過往的回憶,從中成長、成熟、過好今後的人生,才是不容自己選擇的前提下最好的選擇。

那種失去的痛感與東方文化的觀念有很大關係,因為西方文化雖然沒有明確的輪迴概念,但是很看重逝者生前的美好、死後的安息,以及與逝者以後的重逢,而東方文化似乎更強調生者的損失。這裏更想說的是,作為修煉人,如果親人去世這件事太讓自己動心,則還是要明確自己想跳出來的意願。

曾遇到一位中老年同修,丈夫去世了、孫女去世了,她悲痛欲絕,拒絕理解和接受現實,雖然花了很多年、問遍周圍人「為甚麼」「為甚麼」「為甚麼」,最後把自己折磨得形容枯槁、筋疲力盡。有學員家人去世了,把逝者供在家裏最顯眼的地方,不但供吃食,還供《普度》、《濟世》音樂,卻沒想過:這讓逝者如何承受。還有配偶或父母去世後感到心緒難平、失去生活意義的,等等,太多的事例。

如果看常人中的理,《周易﹒損》說:「象曰:山下有澤,君子以懲忿窒欲。」大意是,山高出於地,澤低窪於地,水澤的低映出山的高。君子看到山高水低之後,應知道戒止自己的憤怒、戒掉自己的慾望,不自損,成為高山而不是水澤。

如果看修煉的理,在個人修煉時期師父就給我們講過:「人死亡了只是你最大一層分子,就是人的軀殼,表面這層分子在這個空間中死亡了,脫掉了,而你真正的由微觀物質構成的身體怎麼會死亡呢?」[1]

現代人說的死亡,並非生命真正的死亡。而且修煉人不難理解,生死相隔的兩方,如果其中一邊放不下,對雙方可能產生複雜的後果。常人中有些影片,大意是死了的人對生前的人和事無法釋懷,造成自己無法過渡到應去的下一個地方。儘管不一定準確,卻也是宇宙中真相的反映。反之,當生者不放手時,逝者也難安寧和解脫,也可能受到影響。

我是一個修煉人,當年父親被舊勢力弄走時,也有過強烈的悲和痛,時好時壞持續了多年。回首過去那段時間,自己很清楚去世不是死亡,可為甚麼還有難耐的痛苦呢?是從小無法和父親生活在一起、而未來和父親美好相處的可能性也被永遠剝奪了,而產生的不甘。只有放下了之後,才感到了釋然,不再攪擾不清。如果把人情和慾望比為水或灰塵的話,真正放下了就再也不起漣漪、惹不起塵埃。

看不透死其實也就是看不透生。沒有無數次的死,我們今天根本不會有生為人身、生與師父與大法同在世間的機緣。看透生死才是我們修煉人應有的豁達與境界,那些慾望不但帶不進新宇宙,還會給逝者、生者都造成困擾。

「考驗面前見真性」[2],讓我們一起記住師父的話,拿出本性的一面正視人生和修煉中遇到的任何考驗。其實看透了生死之後,生死也就不成其為對我們的考驗了。

個人目前的點滴拙見,謹與也願意思考這個問題的同修分享。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長春輔導員法會講法》
[2] 李洪志師父經文:《精進要旨二》〈見真性〉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