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出與實修的一點體悟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一月十二日】作為修煉人,在荊棘密布、魔難重重的回天之路上,有人大步流星,勇往直前;有人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也有人在魔難中一蹶不振;還有人根本執著心沒去,走不出人。造成這些差異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實修不夠,或不會實修,停留在懂道理上,不知道如何實踐、如何去做才是實修。師父說「做到是修」(《洪吟》〈實修〉),行為上沒做到就不是修。

正法修煉到今天,在個人接觸和了解到的修煉人當中,對「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轉法輪》)這句法能切身體悟,並持之以恆的躬行實踐的人屈指可數。僅拿煉功來說,「七﹒二零」之前不算,「七﹒二零」至今二十四年,不到九千個日夜,算算自己大約完成百分之多少,如果滿分十分,自己大致可以打幾分?那麼學法,發正念,講真相救人上自己付出了多少?不妨自問一下。

曾經有位同修,在睡夢中看到有兩條很長的蟲子從另一位同修的耳孔中被逼了出來。他便問對方這幾天都做了甚麼,對方說覺的自己主意識不強,就每天背《轉法輪》「主意識要強」這一節幾十遍,已經堅持背幾天了。可見,每天背一遍與背十遍、百遍是截然不同。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講,在明慧網上,有一篇《共振:科學發現人體提升自身免疫力的奧妙》的文章,文中提到:「這說明「佛」字的正確聲音能連接到另外空間的能量,與宇宙中的高能量產生共振。理解到這一點,我們自然會想到:自古就有的修行者誦經、念咒、祈禱等行為,很可能也是通過正確的意念、聲音、文字,在實現與宇宙高能量的共振。換句話說,人類的意念和語言是可以連接到宇宙中更高級能量,並與之產生互動的!」「情緒影響健康,人體DNA和細胞可與宇宙能量產生共振。與好的能量產生共振,則身體進入好的健康狀態;反之亦然。」「當我們誠心念誦九字真言時,身心能夠在與好的宇宙能量的共振中產生平靜與祥和;在符合真、善、忍的狀態中,人體在宇宙正能量的支持下,免疫力會變的強大,人也就自然不至於染疫、恐慌和焦慮不已。」

在法中找答案,師父早有明示:「釋迦牟尼講正念,得一心不亂的念經,真正的能夠使他修的那一法門的世界產生震動,才能招來覺者。」(《轉法輪》)念哪一門的經,就可以使哪一門的世界產生震動,這是多大的力量?那麼,當我們學法、背法時,是不是在與大法產生共振、共鳴?不斷的學,不斷的背,就在不斷的主動同化大法,我們要懷著虔誠的敬法之心,有遵照法不斷修正自己的真修的意願,主動同化真、善、忍的堅定意志,無求無為的一心付出,大法的無邊法力就在不斷的淨化我們的思想,身體,生命從微觀至洪觀的一切。

個人體悟,在修煉過程中,當找不到執著心時,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時,長期陷入魔難中時,不要消沉,也不要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大法會賜予我們智慧,大法會教會我們如何向內找,會點悟我們問題出在哪裏,一切盡在法中。付出是實修的一部份,一個方面,一種體現,也是實修的見證。

也有一種現象,魔難中找出了一大堆執著心,可狀況沒有明顯改善,往往當事人以為沒有找對,又找了一大圈兒,狀況依舊。其實,可能已經找對了問題所在,但付出不夠,「修」的成度不夠,不好的物質不能一下化掉。

師父講:「望每個煉功人要準備吃大苦,要有迎接大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沒有付出就得不到真功。想舒舒服服的不付出,不吃苦就得功,是沒有這個道理的。」(《法輪功》〈第三章 修煉心性〉)

在修煉過程當中,很多人都發現了一種現象,在學法時悟懂法理了,也知道應該怎麼做了,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在那個提高的當口上就是想不起來法,就不能把自己當成煉功人。個人現有層次認為,付出不夠是主要原因,平時沒有主動強化這方面的意識。曾經,自己只是從法理上知道矛盾的對方是師父安排來幫我們提高心性,轉化業力來的,應該謝謝人家,可在過關的當口上很難想起來,或不能心甘情願的說謝謝。後來,有一天內心一陣明悟:對方是師父派來成就我們的天使,是我的貴人,真得謝謝他。這種明悟與之前侷限在法理上知道完全不同,好似原本就該這樣,不謝謝對方還不正常了。其實,想修好,並沒有那麼難,想修,就付出。

付出包括方方面面,是一個全方位的課題,功夫在平時,例如,主動的有意識的強化自己抓住一思一念,並追找背後的動機;遇到事情的時候先不忙著解決,想想站在為私的角度會怎麼去處理,再想想站在為他的角度又會怎麼處理,長此下去自會形成為他的機制,這些都是需要日積月累的付出才會有本質的轉變,正所謂天道酬勤,付出是實修的基石,修好自己是需要時間的。

師父說:「無論付出多少,圓滿時一定會得到多少。」(《精進要旨二》〈去掉最後的執著〉)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願同修們都能在法中,在做好三件事中,無求無為的付出,付出,再付出,一定會迎來「忽覺身輕慧竅開 鳳展雙翼天地間」(《洪吟五》〈讚神韻演員〉)的那一刻,那一天。

一點淺悟,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責任編輯:李明)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