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潤物:遙尋芳草行 登高賞秋韻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十月七日】「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唐詩《齋心》[1]的這詩句道出了秋意漸濃中,迎來了寒露節氣。露已寒,將為霜,意味著中國大部份地區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度。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95度,在每年公曆十月八日至十日之間,二零二四年寒露節氣從十月八日開始。

《曆書》記載:「鬥指南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

《月令七十二侯解集》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的節令,但並不表示像冬天一樣冷。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涼,露水更多,夜晚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即將凝結成霜,且帶寒意,可是還沒有進入寒冷的冬天。

'「寒露」氣溫較「白露」時更涼,露水更多,「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2]。(瑞士法輪功學員攝影作品)'
「寒露」氣溫較「白露」時更涼,露水更多,「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2]。(瑞士法輪功學員攝影作品)

北方已呈深秋景象,偶見早霜;南方也秋韻漸濃,涼爽乾燥。二零二四年的重陽節是十月十一日,正是「遙尋芳草行」[3],攜長輩們登高賞秋韻的好時節。

寒露特色:秋意濃九降起

「裊裊涼風動,淒淒寒露零」(零,凝結)[4],寒露是氣溫由涼變寒的轉折點,寒露之前的秋天帶著涼意,寒露之後就真有寒意了,接連著下一個節氣「霜降」,這段時間持續降溫,晚秋將如溜滑梯般滑入冬天了。

寒露三候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唐代詩人元稹的這首詩,將「寒露三候」解讀得非常生動,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一候鴻雁來賓(濱):自仲秋白露起,陸續就有鴻雁啟程南飛。到季秋寒露時,最後一批鴻雁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寒露的第五天前後,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其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

三候菊始黃華(花):寒露的第十天前後,黃菊盛開了。《禮記》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的記載。

'寒露的第十天前後,黃菊盛開。(清 莊瑗《人物畫卌・冊・高士移菊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寒露的第十天前後,黃菊盛開。(清 莊瑗《人物畫卌・冊・高士移菊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九降風

有句俗諺:「九月起九降,臭頭仔無地藏」,康熙年間陳文達編修的《台灣縣誌》也記載:「九月,北風凜冽,積日累月,名曰九降風。」九降是九降風的意思,寒露時節台灣北部正值東北季風增強,強勁的北風把戴在癩痢頭上遮醜的帽子掀起刮走了。

九降風刺身入骨,然而,寒露時節,在台灣北部新竹縣的北埔、新埔和關西一帶正逢柿子盛產,民間此時作柿幹、柿餅,九降風正是得力幫手。

在秋天吃柿子,有保護心臟健康的功效。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柿子性寒,味甘,有助於潤肺止咳。

而俗諺有說:「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寒露腳不露」,老一輩也常說「寒從足生」,寒露後要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腿部。

寒露習俗

登高賞秋

寒露是登高賞秋的好時節,登高而望,極目遠眺,金秋滿山,所以俗語說:「登高解秋鬱」。因與九九重陽相近,這習俗漸漸移至重陽節,重陽登高的習俗源於漢代,原為辟邪。

從陰陽的變化來看,中國古人認為「山為陽澤為陰,高為陽低為陰」,高處是陽氣極盛的地方,秋天登高可以聚合陽氣。以西醫角度來看,登高可以增加肺活量,預防感冒。總之,登高賞景成了此時節的排秋愁、舒身心的好活動。

賞菊

寒露到來的黃曆九月又稱菊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和大多數春夏盛開的花不同,菊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盛開卻不恣肆。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人們賞菊花,飲菊花茶、菊花酒,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

宋代文人宋姚寬的《西溪叢語》中稱菊為「壽客」,象徵長壽。九九重陽正是菊花盛開時期,重陽登高人添壽,重陽節因而也被稱為「菊花節」。

'寒露到來的黃曆九月又稱菊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清 惲壽平 《甌香館寫生冊・菊花》,公有領域)'
寒露到來的黃曆九月又稱菊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清 惲壽平 《甌香館寫生冊・菊花》,公有領域)

吃花糕、芝麻

寒露與重陽節在時間上相近,因而登高之後有吃花糕的習俗。因「高」與「糕」諧音,吃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隨著氣候逐漸乾冷,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芝麻性味甘平,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醫藥學專著裏享有很高的評價,益肝腎、潤五臟、降血壓、平喘止咳、潤膚抗衰老,還能潤腸通便,中醫常用芝麻來改善頭暈、虛弱、白髮、便秘等症狀。

寒露養生

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都影響人體的生理節律,所以飲食作息要順應季節交替的自然規律。

從中醫角度來說,寒露時節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飲食以「酸、甘、潤」為主,少食辛溫發散之品。中醫學認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陰生津;可多食用補中益氣的粥食、糯米、芝麻、胡蘿蔔、銀耳、蓮子、山藥、蓮藕、菊花、螃蟹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少食辣椒、生薑、蔥、蒜類,因辛辣易傷人體的臟腑功能。

寒露時節,風起葉落,蕭瑟的深秋景象容易讓人產生淒涼之感而傷情志,出現情緒低落、精神委靡、食慾不振等提不起勁的狀況,繼而影響日常生活。此時,可以順應需要休養生息,減少比較劇烈的活動,增加睡眠時間。

都說「登高解秋鬱」,可以多到陽光充足的戶外,爬山登高或草地閒聊或進行舒緩鍛煉,這些都能放鬆身心,有助於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

'寒露時節,正值九九重陽節,攜長輩爬山登高或草地閒聊或進行舒緩鍛煉,是放鬆身心好時節。(清 張若靄《墨妙珠林(卯)・冊・寒露》,台北故宮博物院)'
寒露時節,正值九九重陽節,攜長輩爬山登高或草地閒聊或進行舒緩鍛煉,是放鬆身心好時節。(清 張若靄《墨妙珠林(卯)・冊・寒露》,台北故宮博物院)

重陽敬老

重陽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避惡禳災、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等等,都有敬畏天地、祝福老人平安健康的寓意。尊賢敬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盡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本分。

然而現實生活中,「盡孝」卻往往被現在的人們所忽視,甚至因贍養老人而對簿公堂,但強制性的法律是改變不了人心的。

有這樣一些人,在這滾滾紅塵中,以發自內心的善良,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現出不同尋常的孝行:向您推薦專輯《幸福家庭系列》,願您闔家幸福、快樂。

註﹕
[1]《齋心》(唐)王昌齡:女蘿覆石壁,溪水幽蒙朧。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朝飲花上露,夜臥松下風。雲英化為水,光採與我同。日月盪精魄,寥寥天宇空。
[1]《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唐)戴察: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幹。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3]《送槐廣落第歸揚州》(唐) 韋應物:下第常稱屈,少年心獨輕。拜親歸海畔,似舅得詩名。晚對青山別,遙尋芳草行。還期應不遠,寒露濕蕪城。
[4]《池上》(唐)白居易:裊裊涼風動,淒淒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