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真善忍美展在在荷蘭卑爾根奧普佐姆市(Bergen op Zoom)的西布拉班特省(Provincie Brabant)藝術與社會基金會阿西斯(Arsis)展廳展出。圖為開幕式現場。 |
圖3:荷蘭卑爾根奧普佐姆市每月通訊的官方網站對真善忍藝術展的介紹(網站截圖) |
圖4:荷蘭卑爾根奧普佐姆市的本地新聞網站對真善忍藝術展的介紹(網站截圖) |
圖5~6:觀看真善忍美展作品的來賓 |
在十一月二十三日開幕式上,阿西斯(Arsis)基金會主席馬丁﹒范特霍夫(Maarten van 't Hof),和文化與傳統基金會(Stichting Cultuur & Traditie) 負責人彼得﹒霍本(Peter Hoben)分別發言,他們介紹道:真善忍美展在過去的二十年裏,已經在五十個國家和九百個城市展出,我們很自豪表示在阿西斯(Arsis)畫廊也有機會舉辦美展。
阿西斯基金會主席:真善忍是堅守理念的力量
圖7:阿西斯(Arsis)基金會主席馬丁﹒范特霍夫(Maarten van 't Hof) |
阿西斯(Arsis)基金會主席馬丁﹒范特霍夫(Maarten van 't Hof),曾經在多個領域的國際大公司做高級經理,接受採訪中他說:「我讀了關於真善忍美展的相關報導,我對法輪大法的思想理念印象深刻。」他還說:「言論、新聞、信仰、藝術創作的自由對我們的世界非常重要。我作為地方政治家不會屈服任何強權壓力。否則就會像繪畫中展現的那樣,陷入被中國(中共)政府迫害的境地。我和我的朋友們對真善忍美展非常滿意,都支持這次展覽。也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城市,舉辦美展,因為她值得。」
他表示在眾多繪畫中看到信仰的力量。他說:「你們可以看到這裏有迫害,有悲傷,有悲痛,有各種各樣的感覺。儘管如此,你還是可以看到,他們不屈服於迫害,從一些畫作中看到,那些人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每一幅畫作都有故事,而真善忍是我在所有這些畫作中發現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份。」
文化與傳統基金會負責人:法輪功學員並不孤單
文化與傳統基金會負責人彼得﹒霍本(Peter Hoben)在發言中說:「本次展覽源於法輪功,也稱法輪大法。這是全世界數百萬人追尋的一種精神信仰。法輪大法原則鼓勵人們放下不健康的執著,使自己的生活與普世價值真、善、忍保持一致。」
「許多國家都有法輪功學員,他們並不孤單。我們很高興能夠通過這次展覽為此做出微薄的貢獻。」
畫家:畫作的使命是傳達真相
圖8:海妮﹒范﹒賴恩(Hennie van Rig) |
海妮﹒范﹒賴恩(Hennie van Rig)是一名寫實畫家,有自己的繪畫網頁,同時也教學。她對一幅幅畫作讚不絕口,她說這些畫作太漂亮了,而且都是高水平的藝術;傳達的信息感人至深,特別是打動人的正能量處處可見。
她說:「《我是誰》這幅作品太美了,是一幅藝術傑作。裏面有故事,讓你感到快樂,更像孕育著希望的東西。」她手指向畫作《被關押的大法弟子》說:「這些人(惡警)在黑暗中,而最重要的人卻在光明裏。」她說,「我幾乎無法看這個(被關押的大法弟子),這讓我哭了。謝謝,真的太感人了,每一幅藝術作品都是。」
她還表示從《迫害中的堅定》的畫作中感受到正信的力量。她說:「當一個小孩委屈時,你給她安慰;就是那種感覺,理念是一種正信強大力量永遠支撐他們。這幅作品中的女孩的眼睛在說,我很強大,我會堅持下去。」
最後她含淚表示:「我的心在痛。我知道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但知道的人不多,我認為這些畫作的使命是傳達這個真相。他們(繪畫作品)把真相的信息帶到這裏。」
攝影師:真善忍美展令人印象深刻
圖9:攝影師雷內﹒阿德裏安斯 |
雷內﹒阿德裏安斯(Rene Adrianse)是一名攝影記者,他準備將真善忍美展和展覽背後的信息投稿給媒體,傳給更多人。他說展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令他感動。他說讓更多人了解真相是他想做的。因為這個展覽給人們帶來警告,必須警惕,為維護我們的權利和自由而戰。
站在《不屈的勇氣》畫作前,他說:「那隻手與光這是神聖的一面,也是精神力量的一面展現。看到他們(法輪功修煉者)承受被施加的酷刑,令我震驚覺得太可怕了。整個畫作強烈信息令人印象深刻。」
從他的觀感角度看,他覺得藝術家非常專業,作品可以與博物館水平展品媲美。他舉例說:「比如那幅《繡法輪》老太太繡製的法輪橫幅,透過畫作的故事所傳達的信息更是令人感動。」他認為這些作品應該在國立博物館或者其他更多的地方展覽,對當今現實來講也很有意義。
圖10:特魯迪亞﹒弗羅利克在畫作前留影 |
特魯迪亞﹒弗羅利克(Trudya Vrolygk)很喜歡繪畫,她看出每一幅美麗的畫作所表達的故事都是那麼傳神,傳達出法輪功學員所承受的迫害令她感同身受。她說:「很遺憾這種迫害仍在發生著。我為此感到悲痛。」作為畫家她對女人的技巧和感覺很敏感,她說這幅懷抱孩子,專注讀書的母親很打動她。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4/12/9/22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