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主動修煉 放下各種人心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三月十四日】我今年六十九歲,修煉法輪大法已經二十多年了。修煉前,我真是多病纏身:頭暈暴痛、鼻炎、婦科病、痔瘡、耳鳴心跳、坐骨神經痛、全身腫、雙腿流黃水等,活的苦不堪言。

一九九七年初,我們村村長向我洪法,推薦我聽聽法輪功師父的講法錄音,我未加思索,爽快的答應了。在聽法的過程中,我覺的師父怎麼這麼正啊!又聯想到自己去廟堂燒了幾十年的香,香錢花了不少,每次都虔誠的求佛、菩薩保祐,希望能為我消除病災。可到頭來,我還是一身病。

這麼多年來,我也一直在苦苦尋找正法。當我聽到師父講「真正往高層次上帶人」這句法時,我不禁內心一震,知道自己終於找到了真佛真道,我那個喜悅的心情就甭提了。我迫不及待的請同修教我五套功法的動作。

煉功後,我聽見腦袋裏發出「噹噹」的敲擊聲,我知道是師父在幫我清理腦袋裏那些不好的敗物,就沒有去看醫生。因為修煉了法輪大法,我的生活從此變的光明而幸福。

成立學法、煉功點

中共江氏犯罪集團迫害法輪大法後,我們失去了自由修煉的環境,煉功點也被迫解散了。我到同修家去學法,也受到騷擾。我想,集體學法是師父讓我們共同提高的最好形式,為了同修們有一個學法的環境,我頂著壓力,決定在自家成立一個煉功、學法小組,方便大家在一起交流、切磋。隨著學法的深入,同修們增強了修煉大法的正念。

二零零五年,女兒接我到省城幫忙帶外孫。我文化不高,連《轉法輪》書上的字都認不全。但我每年回老家,都要待上兩、三個月,我就抓緊時間堅持學法。在師父的加持下,我現在《轉法輪》及師父的經文、《明慧週刊》都能讀了。

女婿幫我提高心性

中共迫害大法之初,丈夫雖然也支持我學法煉功,但是不准許我出去講真相,怕我的事影響下一代。我說:「把一切交給師父,由師父管,只走師父安排的路。」

有一次在女兒家裏,女婿開車回來後,我連問他三次今晚吃甚麼,女婿都默不作聲,只顧玩他的手機。丈夫見狀也生氣了,大聲對我說:「今晚不煮給他吃!」我樂呵呵的說:「我要煮給他吃!」我不聽丈夫的,以免引起家庭矛盾。

女婿經常回到家時都不高興,拉長一張臉,不與我們說話。我也不記他的前嫌,只想到他一天在外開車很累,身體疲憊不堪,很理解他的心情。於是我把飯煮好,並將飯菜盛好,端在桌子上。吃完飯後,全家人都特別高興。女婿說:「媽,我想洗碗。」我想到他平時開車很辛苦,就不讓他洗。

我想自己在修煉中要嚴格以法為師,聽師父的話,家庭也是我修煉提高的場所,就不與家人計較,這樣就避免了家庭風波,一笑解恩怨,何樂而不為呢?否則雙方吵起來,激發矛盾,大家怎麼相處?親緣變惡緣,多划不來呀!

丈夫幫我提高心性

每天我都要出去為全家購買生活用品,丈夫總用懷疑的眼光看我。只要我上街買菜回家,不論時間長短,他都會說:「你又跟哪個老頭去耍了?」或者說:「你又去找了幾個老頭?」我從不往心裏去。

有一次,我去幫同修栽秧,身上沾滿了泥垢。回家後,丈夫看見了,又懷疑的說:「你又跟哪個老頭去鬼混了?」我雖然經常被他冤枉,但心裏都忍過去了。我想他經常對我不放心,總是懷疑、冤枉我,也不是無緣無故的,說明我對他的情還很重。

我過去怨恨他,一直在心裏看不上他,興許哪世欠了他的。現在我修煉了,這個情必須得放下,包容善待他,該還就還。但是這顆怨恨心還是沒徹底去乾淨,在今後的修煉中,我一定要修去它。

親家母幫我提高心性

我女兒婚後,生了兩個女兒,親家母打心眼裏不高興,嫌棄,怨恨我女兒沒給她家傳宗接代,經常罵些髒話,發洩心中的不滿。她還拿刀砍女婿,做出些不理智的事來。她將我女兒、女婿一家趕出家門,他倆就在外面白手起家,去省城做起了生意。女兒就求我去省城幫助她帶娃娃。為了女兒一家能順利興家立業,我便離開家鄉去了外地。

我一邊幫著帶外孫女,一邊幫助料理生意。我在心裏對親家母也產生了怨恨,怨恨她不幫我女兒帶自己的孫女,還冤枉我女兒。她說女兒給了我五十萬元錢,說我把女兒和外孫女都教壞了。其實,兩個外孫女都是我一手帶大的,期間女兒一共只給了我兩千六百元錢。

五年後,隨著不斷學法修煉,我覺的不應該怨恨親家母,應該消除這幾年的怨恨,善待、理解她。二零一九年,親家母的老婆婆過世,捎話請我過去奔喪。我去了親家母那裏,主動上前招呼,她也不搭理我,把我晾在一邊。我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我就再次走到親家母面前,向她打招呼,她見了,只是微微笑了一下。

次日,我就要準備回家了,沒想到,親家母還主動向我打招呼,我和親家母之間的隔閡解開了。但有時我那顆怨恨心還會往外翻,我知道自己還沒放乾淨,我還需努力去修,把人心放徹底。我決定再與親家母善解,不論我們在歷史上結了多大的冤仇,我也要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慈悲去化解,不給自己的修煉留下遺憾。

謝謝偉大的師父對弟子的救度!弟子一定要緊跟師父的正法進程,努力修好自己,圓容大法,做好三件事。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