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文解字》看漢字的淵源(2)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八月十五日】(接前文

(三)漢字裏的天體、宇宙與人間

在《說文解字》中,道出了漢字的源淵:「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也就是說,從天文、地理,到鳥獸、魚蟲,從人們身邊熟悉的東西,到遙遠陌生的事物,都被「全息式」濃縮在漢字當中了。

許慎在介紹象形文字時,以「日、月」為例。

「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

「日:實也」,古人認為日中有金烏,漢代王充《論衡﹒說日》說:「儒者曰:『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

「月:闕也。大陰之精。」

日、月,每天都可以看到,象形字具有直觀的一面。旦,太陽升出地平線,表示天亮了,夕,出來半個月亮,表示到傍晚了。這是象形字符合人們日常印象的一面。

金文「旦」。金文為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甲骨文為刻在龜片上的文字,是商周時期文字。

象形字有直觀、明白的一面,但是同時又被賦予了神聖、高遠的含義。日是太陽之精,月是大陰之精。古人認為,「日為太陽之精,主生養恩德,人君之像也。」太陽普照萬物,有著滋養生命的恩德。在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中,天象對應著人間的吉凶、禍福,觀察日食,對照人間,是歷朝歷代的「以佔休咎」的常規做法,當出現「日食」時,表明人君有失德之處,「改修其德,則咎害除。」因此在《二十四史》中,任何一個朝代如果一旦出現日食,沒有不去省冤獄、聽直言的,修德敬天,彌補過失,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除了日、月之外,還有漫天的群星,古人認為這些天上的繁星也與人間有著對應。

「星」字在金文中也是個象形字,像是幾個小太陽一樣的東西聚集在一起,喻意天上閃爍的群星。《說文》解釋「星」字說:「萬物之精,上為列星。」認為地上的萬物,與天上的星宿相對應。

日月星辰的輪轉有甚麼規律呢?

在《說文解字》對於「歲」的解釋是:「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木星又叫「歲星」,古人認為木星十二年繞天一週,每年行一「次」,所以說「十二月一次」,也就是說木星繞天十二分之一,就是一年,因此稱為「歲星」。

木星環繞一週的天,古人用「圜」來表示,圜通圓,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圜,天體也。圜,環也」。屈原在《天問》中曾經寫到:「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天有九重,是誰在掌握著天體的運行呢?

木星繞天一週是十二年時間,經過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每個方位有七個星宿,總計二十八宿。四個方位,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文化中象徵著四方保護神。

四方、二十八宿,成為中國古代曆法紀年的參照系。

「歲」是木星的古名,與金水火土四行星合稱「五星」。古人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在「黃道」(就是從地上看太陽一年中運行的軌道)附近選擇了二十八個恆星群作為標誌,稱為二十八宿。

在《前漢書》中寫到,「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像,聖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測天象,以二十八宿為參照,觀察五星、日月在運轉過程中的變化,以確認其中蘊藏的吉凶變化,聖王依據天象變化而治理天下。在《二十四史》中,歷朝歷代對於天文的觀測與記錄都極其詳細,國際上公認最早的、最系統的天文記載資料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史書。

《說文解字》的9000餘字追根溯源,力求還原每一個漢字背後的內涵與本質,當我們從中按照一個角度提取信息時,可以系統地獲得某一方面的基本要素。漢字就像「活化石」,承載了中國古代對於宇宙、天體的探索與記錄,是後人了解中華神傳文化的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橋樑。

漢字承載的信息量之豐富,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關注。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德裏達(1930~2004)曾經說,「漢字是世界上唯一能自足的文字,它自身就包含完整的資訊。」(德裏達《論文字學》第三章,1999上海譯文出版社,汪堂家譯)在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編著的《中國的科技與文明》寫到:「如果上帝曾經教導過人類某種語言的話,那種語言就一定會類似漢語。」(1707年,萊布尼茲致 La Croze的信)。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