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的源起、變遷與回歸(1)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禮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樂者,德之華也」,樂是德性外在的光華,樂具備修身養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義。《禮記》中記載:「古代的聖王制禮作樂並不是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慾望,而是教導人們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來。」

雅樂源流

黃帝被稱為華夏的「人文始祖」,定曆法,播百谷草木,創文字,建舟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開啟了神傳文化的大幕。

黃帝令樂官伶倫制定音律,伶倫在崑崙山谷中找到適合的竹管,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又製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呂,並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後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鐘作樂音的標準。至今人們還常用「黃鐘大呂」來形容音樂、文辭的正大、奇妙、莊嚴。

在萬物復甦,春回大地之際,由伶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咸池」為太陽沐浴之所,有淨化純潔之意,黃帝將此樂曲命名為《咸池》。《禮記》釋義「咸池」,咸作皆,池作施,極言布德之廣,「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

用音樂感恩造物之功,以敬天德,是中華雅樂承載的基本內涵。《易書》雲:「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如黃帝之樂《咸池》,顓頊之樂《承雲》,堯之樂《大章》,舜之樂《韶樂》。

到了周代,周公「制禮作樂」,把上古先王開創的儀禮,賦予人文意義,使禮樂從「通神」而演化為「和人」,《禮記﹒樂記》中載「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周公對夏、商兩代的禮樂進行損益改造,強調「敬天保民」和「以德配天」,形成了系統、嚴密的禮樂制度,成為後世遵循的依據。

周公之後,孔子詳細闡釋、揮發,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仁愛,即使形式上遵守禮儀、演奏禮樂,也沒有任何意義。

孔子認為好的音樂應該「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禮樂潛移默化,走入內心,在人們行為發生之前就引導人心向善,進而達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境界。這種「文之以禮樂」的教化理念,開啟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

周公制禮,孔子承教。自此奠定了兩千年以來的禮樂制度,即便改朝換代,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把承傳禮樂視為天命,是要一絲不苟、很嚴肅地對待的事情。

秦漢之際,中華「大一統」形成,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實行「書同文」,統一了全國的文字,為雅樂的文字統一和記錄提供了基本條件,使得雅樂的曲譜和歌詞能夠被全國範圍內的士人所理解和傳唱。漢武帝創立音樂機構「樂府」,在雅樂(太樂)之外,專門負責收集民間俗樂並為其配樂,兼收並蓄西域、北狄等邊遠民族的音樂。每一種文化都有很高、很深的來源,都有各自的節律及特點,少數民族音樂與中土的德音雅樂互相融合,既豐富了古老的中土音樂,同時使西域的胡樂得到提升。

古代社會形成了體系化的禮樂結構,有禮必有樂,無樂不成禮。如祭祀天地山川、先祖先師要用樂,叫「郊廟樂章」;舉行宴享朝會要用樂,叫「燕射樂章」;練兵習武也用樂,叫「鼓吹曲」或「橫吹曲」,等等。從周秦漢唐宋元明,直至清朝末年,仍然保持著這樣的傳統。

子夏論古樂與新樂

音樂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善惡同在,正反相倚,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同時存在,看人怎麼選擇。

春秋戰國時代,魏國的第一代國君魏文侯,勤勉好學,胸懷大志。他往往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並抓住這個機會反思、求索。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魏文侯以子夏為師,把子夏延請到魏國講學。

在《史記﹒樂書》中記載,魏文侯問子夏說:「我恭恭敬敬地聽古樂卻想睡覺,聽鄭國、衛國的音樂反而不知疲倦,這是為甚麼呢?」

子夏回答說:「一般說來,古樂是黃帝、堯舜以來,聖賢相傳的雅樂。節奏平和而莊重,富有寓意。樂聲諧和,氣勢寬廣,弦匏笙簧一應管弦樂器都聽拊鼓節制,以擂鼓開始,以鳴金鐃結束,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

「《詩經》中說:『肅靜寧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能慈和服眾能擇善而從』。常聽古樂可以修養身心,治理家國,並使天下平均。

「鄭國、衛國的音樂,因為是邪惡之聲,所以常常擾亂綱常。如果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就會混雜子女,不分父子。」

文侯又問:「請問音樂的本質是甚麼?」

子夏答道:「上古時代天地和暢而四時順序,人民具有樸質的美德,既無天災,又無人禍,一切都適當其時,恰到好處,這就是所謂的大同。在道德高尚的社會,聖人調和五聲,端正六律,將雅正的詩篇和頌揚之聲譜入管弦,這就可以稱為美德之音,而德之音才叫做樂。」

在《史記•樂書》載,「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在雅樂的和聲中,有天地造化的奧妙,靜靜體會,使人的內心與天地合一。

文侯說:「請問您所說的貪溺之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子夏回答:「溺音有幾種:鄭國的音樂是由於好違禮法、放濫奢靡,所以容易使人心意迷亂;宋國的音樂是由於耽於女色而志氣喪失產生的,所以聽起來柔細嬌弱,容易使人心意陷溺而難以振作;衛國的音樂急促疾速,容易使人心意煩躁不安;齊國的音樂是由於傲慢邪僻使人心志驕縱而產生的,所以容易使人心意驕逸不受羈絆。這四種音樂可以說都過份沉溺於色情而有害於德行,所以在正式的儀禮中絕不能使用它們。」

《樂書》道出了音樂的內在規律,古代音樂以宮商角征羽為五聲音階。「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征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夫禮由外入,樂自內出。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奸邪之行窮內。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養行義而防淫佚也。」宮商角征羽的每一個音階,都能使人從不同角度感受到禮的氛圍,雅樂可以涵養仁義,所以古代的天子諸侯聆聽雅樂,是從不離身的。

魏文侯覺得子夏說的很有道理,遠離了鄭音,經常聆聽雅樂。在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禮賢下士,選賢任能,天下賢明之士紛紛來到魏國。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2026年神韵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