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學習中提高心性(譯文)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我是一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今年是我修煉法輪大法的第二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幾年在藝術、藝術中的人工智能、還有設計方面的一些經歷和理解。

大約半年前,發生一件事,讓我真正反省自己的修煉和個人目標。我認識了一個常人,並成為了朋友。一天晚上,我們一起通電話,聊到很晚。我們在討論對現代藝術的看法,他對我不喜歡現代藝術的觀點非常尊重,對此沒有問任何問題。隨後他說,「既然你是平面設計的學生,又不喜歡現代藝術,那你覺得人工智能對你的專業有威脅嗎?」我說:「不,我不這麼認為,它只是一個工具。」然後他說:「但是你知道,你可以訓練它。我看過一些人工智能藝術,相當不錯。」

那一刻,我猶豫了。我不是單純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是害怕。我曾有一個經歷,當我分享自己的觀點時,一個常人的反應相當負面,我害怕同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結果我沒有表達真實的想法,而是迴避了對話,轉換了話題。電話結束時,我坐在那裏,思緒飄然,感到有點失落和空虛,也對自己有點失望,因為我沒有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實際想法和觀點告訴他。越想越覺得我不應該這麼做。我是一個修煉人,在嘗試溝通之前就假定別人的想法和反應(會是負面的)顯然不是一種正確的方式。我缺少了真、善、忍。這不符合修煉人的做法,我要改掉它。

因此,我冷靜了頭腦,坐下來,發了一條道歉的信息給他,並開始解釋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回答了他的問題。第二天早上,我很慶幸他可以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隨後我們有了一個深入的有關人工智能、藝術的對話,甚至交流到師父有關美術的一篇經文。也是我待會兒想要討論的一個話題。

如今回過頭來看,我意識到自己最開始的猶豫來自一個常人的思想,而不是修煉人的角度。

師父說:「所以無論甚麼情況下都要以修煉人為標準,以法為重,用法衡量一切。在末後正法救人這重大歷史時刻,出現的一切問題要更加以修煉人的心態對待,以法為大,以維護好大法項目,使其發揮好救人的作用為唯一要想的、要做的。」(《關鍵時刻看人心》)

我沒有做到這一點。我依舊通過常人的思想看待這種處境,假定最壞的結果而不是用正念對待。

反思後,我意識到自己的猶豫來自一種追求安逸、躲避潛在衝突的執著。我害怕被誤解或被批判,導致我選擇沉默而非實事求是。然而,逃避不舒服的境況並不符合真善忍的原則。真正的善不是要迎合他人,而是要在保持善良的同時維持真。

同時,我意識到自己總是無意識的與常人保持距離。我迴避關於現代科技或任何不符合我的信仰的討論,害怕造成衝突或誤解。但透過這次經歷,我了解到逃避這些對話會錯失機會。相反,我應該在心中用法來對待他們,讓自己的理解符合法,並利用這些時刻去講真相

從那時起,我開始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也因此和更多的常人建立了友誼。出乎意料的是,與法相關的話題都很自然地談到,有時甚至比我預期的還順利。我們沒有激烈的爭論或者緊張的氣氛,雖然有些人最後沒有修煉,但我們還是成為了好朋友。在這些友誼中,我也遇到了其他心性考驗。有時,我發現自己執著於維護和諧的氛圍,迴避更深入的談論大法,生怕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但是我提醒自己,作為修煉人,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要講清真相。每一次的接觸都教會我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專注於抱著一顆純淨的心兌現使命。到目前為止,這些聯繫仍然維持得不錯,我真的很感激師尊給我的機會。這整個經驗喚醒了我──不僅在修煉上,也在我對藝術的理解上。

有鑑於此,我開始越來越多地反思藝術的本質、科技、我創作藝術的目地,以及這些如何融入我的修煉。

當我中學畢業的時候,我不是一個精進的修煉者。那時我攻讀平面與數碼設計。然而,課程、作業和項目都比我預期得要難很多。這是我第一次踏入一個周圍都是常人的環境,我對傳統藝術有限的理解受到了現代觀點和抽象藝術的挑戰。

在中學時,我習慣於學習傳統藝術,所以當大學要求我採取更抽象、更現代的方法時,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第一個學期,我們參觀了一個當代藝術博物館,並被要求快速勾畫那裏的展品,同時分析或寫下我們對這些所謂藝術的思考。

看著它們,我的腦中一片空白。我無法理解自己在看甚麼,但周圍的人都在欣賞這些作品,說它們美麗又發人深省。我呆呆地站在那兒,努力想看到他們所看到的。當我問他們在作品的哪裏發現的這一點時,有人回答說,美是主觀的,對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我必須自己去看。但隨後,如果我說自己沒有看到美,就會受到批評。我的教授甚至強調藝術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只需要記下自己的心聲,所謂的原因是「藝術就是要表達真實的自我」。 這讓我更加困惑。

作業和項目都是要評分的,如果沒有對錯的話,那麼評的應該是我的感受了。但如果我「感覺」得不對,我可能就會得低分。那麼,怎樣的對是真正的對,怎樣的錯是真正的錯呢?更何況,當我的大腦、心、身體不是真正的「我」的時候,我又是否知道表達真我是甚麼意思?如果有人問,「我是誰?」我的直覺可能會回答我的名字,然而那只是一個標籤。我不是我的名字,也不是我的大腦,更不是我的身體──這些東西屬於我,但它們都不是我。那麼我應該表達甚麼呢?

當我接觸到更多的探討和評論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受到了他們觀點的影響,開始質疑自己的信念,並離原本的基礎越來越遠。漸漸地,我開始在修煉中懈怠。失去了過去清晰的是非觀,久而久之,我變得好勝,在成績和評價中尋求肯定。我得到了一個本不該有的「技能」──沒有深思熟慮就創作作品,並在事後隨意賦予作品某些意義。

我開始為常人的藝術觀念辯護,說服自己它們符合大法,但事實並非如此。

師父說:「一開始那些東西就是在放棄主念、正念搞出來的,是後天人的觀念指使人的肢體的產物。放棄人的主意識、任意由表面的人的觀念來發揮作用才能搞出這些東西來。」(《音樂與美術創作會講法》〈美術創作研究會講法〉)

讀到這裏,我才突然明白自己為何感到如此迷茫。當我第一次接觸現代藝術時,我仍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理解與大法保持一致,這就是我無法與它產生共鳴的原因。但我沒有承認這是我的優勢,反而忽略了這一點。我擔心自己的思考方式太僵化或太過時。當我放棄了符合法後,我的心性降低了,我的創作也隨之如此。

為了融入環境,我主動放棄了自己的主意識。

如今,我再次試著從修煉人的角度來看,我發現藝術帶有很深的影響力──它既塑造也反映了人類的道德。當社會擁護混亂和扭曲為美時,就是道德下降的反應,而人工智能接受人類的輸入和訓練,也反映了這些變化,無法創造出具有真正靈魂深度的藝術。真正的藝術需要藝術家的內在修煉,這是任何機器都無法複製的。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釐清作為設計師的方向,讓我的作品有意義並與真理相連,而非只是追隨潮流。

我也逐漸體會到美不是任意而為的,它有客觀的原則,植根於更高的真理。傳統藝術有其道德和精神基礎,而當代藝術往往漠視這些基礎,偏重主觀表達和個人詮釋,而且現代思維往往試圖剔除這些基礎,導致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混亂。讀了師父的經文,我意識到真正的美同德和正念相一致。這讓我認識到自己對現代藝術影響力的執著,也啟發我讓自己的作品更符合傳統原則。

後來回想這一切,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更大的使命感。我不再迷茫。以前,我常常對自己的路感到不確定,質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真正的意義。但當自己的認識符合法後,我發現藝術本身就帶著一種責任,這個新的視角讓我更投入、更有動力。我現在明白了,我所創作的東西既可以匡正扭曲的價值觀,也可以加強正的因素。這成為了我的動力來源──我想在學業和修煉上提高,讓我所創造的藝術帶有正念。如果人工智能從我的作品中汲取靈感,那麼至少它會汲取一些正面的東西。

同時,作為一個平面設計的學生,我知道設計可能不完全符合傳統的藝術形式,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能用它來弘揚大法、救度眾生。當然,這必須從我做好第一件事開始:每天學法。在沒有堅實基礎的情況下,我不知不覺的被周圍的世界左右了思想。現代社會不斷模糊對錯的界線,一不小心,我就會被捲入其中。

在此,我想引用師父在上述同一篇講法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分享:

師父說:「因為有這種藝術技能的大法弟子是有能力的、是有能量的,你們做出的事情如果不是正的,或者是不夠正的,你們就會加強那個不正的因素,會更加影響人類社會。修煉嘛,你們本來就是修正自己、修去不好的一切。你們在哪裏都應該是好人,那麼你們在藝術這個領域裏也要做好人,在你的作品中也要表現美好、表現正、表現純、表現善、表現光明。」(《音樂與美術創作會講法》〈美術創作研究會講法〉)

我還是一個比較新的學員,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如果我的交流有不符合法的地方,請同修慈悲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世界需要真、善、忍。
您的捐贈能使更多人聽聞真相,明慧感謝您的支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