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師信師不僅是文化傳承,也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當有超出常人理解範圍之內的事情發生時,人們經常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古人對於天人感應、神佛保祐深信不疑,並講「心誠則靈」,對於敬拜的神佛,抱著虔誠而恭敬的態度,往往會感受神佛的回應。
敬師不忘本 目犍連一念返回
在佛家經典中,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的事蹟,在眾多的弟子中目犍連被稱為「神通第一」,他在修煉中擁有很大的神通。
釋迦牟尼佛講法時,不光人類這個空間的弟子們在聽,在另外空間也有許多生命在聽。佛陀說法的法音,在一定範圍的宇宙空間中的生命都能聽到。
目犍連能夠看到這種殊勝的景象。有一天目犍連想知道,在多大範圍的宇宙空間能聽到釋迦牟尼佛講法。於是目犍連便元神離體,進入高層空間,每到一個空間都能聽到釋迦牟尼佛講法的聲音。於是他越飛越高,而釋迦牟尼佛也知道目犍連想探測在多大宇宙空間中還能聽到師父講法。
當目犍連達到一個名為「光明幢」的佛國世界時,這裏的眾神非常高大,有人看到了小小的目犍連,並說:甚麼地方來了一隻小蟲,在我們這個缽上行走呢?這個佛國世界的法王便告訴眾神說,這是在娑婆世界中度化眾生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此時,釋迦牟尼佛用佛法神通告訴目犍連可以展現變化,目犍連便在釋迦牟尼佛的加持下,變的非常高大,並且身放光明,光中還出現無量蓮花。每一蓮花座上,都有釋迦牟尼佛在說法。這個佛國世界中的菩薩們都合掌恭敬。
目犍連顯現神通變化後,向這個天國的王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回去,惟願如來慈悲,幫我返回娑婆世界。天國的王對他說:以你目犍連的能力,縱經一劫(268億年)也不能返回娑婆世界,但是有一個妙訣,就是不可忘本。你應該心不離你的師父,竭誠敬師,稱念你師父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便能返回。
目犍連於是照做,竭誠念他師父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一念之間,便被釋迦牟尼佛接回娑婆世界繼續修煉了。
黃天化背師忘本 遭遇殺身之禍
在《封神演義》中,黃天化學道下山,輔佐姜子牙討伐無道的紂王。正遇姜子牙被四大天王所困。按相生相剋之理,黃天化正是四大天王的剋星。但蹊蹺的是,黃天化在首戰魔禮青時,不到二十回合就被魔禮青用白玉金剛鐲打死了,後來幸虧被他師父所救,才死而復生。
黃天化為甚麼會有殺身之禍?他的師父是這樣說的:「好畜生!下山吃葷,罪之一也;變服忘本,罪之二也。若不看子牙面上,決不救你!」
以往的修道人講究吃素,但黃天化下山後就隨普通人一起吃了葷,是犯了清規戒律。修道人應著道服,但他下山後就「遂挽雙抓髻,穿王服,帶束髮冠,金抹額,穿大紅服,貫金鎖甲,束玉帶」,被姜子牙看到後還提醒他,說:「黃天化,你原是道門,為何一旦變服?我身居相位,不敢忘崑崙之德。你昨日下山,今日變服,還把絲絛束了。」改變裝束意味著從道還是從俗的選擇,選擇世俗服裝,是黃天化忘本之舉。
一個人忘了本,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脫離修煉的根基,他的神通也就不具備師父護持的法力,在激戰中,黃天化才會被天王魔禮青找到機會打死。在修煉文化中,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之說。外在服飾、表現並不重要,關鍵是內心對於名位是不是看重,重德修心,是不是落到實處。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在世俗層面體現為祭祖敬天的習俗,在修煉層面有著尊師重道的內在約束。心性是高是低、是好是壞,都在人的內心裏藏著,別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才會有人做壞事,欺師滅祖,忘本而為,殊不知等待著這個人的是難以想像的災禍。
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著對於神的信仰,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作品《謝利》中曾經寫到,「凡是上帝所愛的人,上帝總要磨煉他。」凡是遇到的苦難與不幸,都是上帝為了成就一個人而在磨煉他。怎麼看待這些磨難,是衡量一個人信仰堅定與否的關鍵,人在世中,習以為常,渾然不覺,一旦混入芸芸眾生,就成為一個失去神性根基,而在名利情中隨波逐流的凡人。
英國小說家司各特曾經留下一句名言,「只有上帝才能判斷人心如何;凡人只能從行動上看人們的動機。」
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正信正念的故事,憑著對於神佛的信念,純淨而堅定,祈求神佛的保祐,一念之間,災痛消失,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