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漢字的簡化和簡化字的制度化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從八十年代起,大陸的簡化字體系走向了世界舞台,從此關於簡化字和繁體字的爭議變得更加突出。經過四、五十年時間,大陸的中國人中,很多已經處於望繁體字而反感、抵觸的狀態。這就不再是掃盲與否、漢字書寫快捷與否的問題,而是落入傳統與現代、傳統承襲與外來侵略的意識形態之爭了。本文嘗試就漢字變體、簡化和簡化字被制度化問題,做一些思考與整理。


一、淵源與歷史背景

1. 漢字變體與系統性簡化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過渡到小篆、隸書,再演變成楷書、行書與草書,逐步簡化筆畫、書寫效率提高,這本身是千年流變的文化自然演變過程之一。漢字的簡化形式早在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就已存在,主要體現在草書或速寫之中,用於日常書寫中非正式變體,是出於實用、效率以及書法美學的需要。雖然簡化文字早有非正式形式,但真正制度化、系統化、大規模推行簡化字的是中國共產黨。

2、令人質疑的五四運動

1919年,大量知識分子將傳統漢字視為阻礙現代化的障礙,呼籲文字改革或簡化,連廢除漢字都被提上日程,讓五四運動的起因和社會作用格外令人質疑。

正如1989年的「六四」起於爭取民主、反對貪腐,實際作用卻是阻礙了天象變化下的「1989年的變革」(Revolutions of 1989)在中國發生──「1989年的變革」在東歐和中歐的社會主義國家,意味著柏林牆倒塌、共產主義垮台、人們獲得更多自由,而在中國(東方)卻正好相反。1919年五四運動,起因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中國主權,名義上是搞「新文化運動」,結果卻引入了馬克思主義這個西來幽靈,為中共的成立(1921)和中共大量出賣中國土地給蘇俄做好了準備。

在漢字問題上,儘管「新文化運動」看重的魯迅、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等,都曾高呼「漢字不滅,中華必亡」,想用字母文化取代象形字文化,但這種極端反傳統、斷絕中國文化根源的努力,即便在中共當政之後,也只實現了「漢語拼音方案」(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而對正常的漢字(繁體字)本身,卻做不到從課本和文化中去除。

3、國民政府的異類表現

1935年,國民政府首次試圖採行簡化字,共發布了324個簡化字,但因政治與學界阻力強烈,在隔年停止。

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1920-1949)秉持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立場,支持儒家思想,並反對1919年「五四運動」中對傳統文化的猛烈批判與西化浪潮。舉例來說,蔣介石發起「新生活運動」,以孔孟之道為核心推動倫理與生活改革,目的在恢復社會秩序與民族道德。因此,1935年度簡化字行為,疑似聯俄聯共、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而帶來的滲透效果。共產黨人的本質造成他們無論在哪裏,都在推行共產黨的日程。

4. 中共在推行漢字簡化中扮演的角色

中共1949年10月開始在中國大陸執政後,自1950年代起在大搞土改、公私合營、反右運動、人民公社、大躍進等運動,改造中國社會的人文結構、打亂中國社會的社會基礎的同時,開始了系統性地簡化漢字。

1956年1月31日,中共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這一方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流行於民間的漢字簡化形式整理並法定為了社會用字的規範。此後,在1964、1977、1988、2013 年等多次修訂。

其中,「中國(大陸)文字改革委員會」於1977年12月20日提出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漢字。二簡方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實行;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共853字。「二簡字」方案推出後飽受爭議,主要因為漢字被簡化得過於簡單,生造的簡化字甚至失去漢字原有的結構和意義,同時,當時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人們認為漢字是為「工農兵」服務的,知識分子是「臭老九」,所以簡化漢字時並不徵求知識分子的意見。「二簡字」最終於1986年6月24日被廢除。

無論怎樣,系統性強制推行的簡化字,打著中共意識形態的深刻烙印。通過破四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更成為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文化變異的象徵之一。


二、社會與文化效果

1. 漢字「簡化」的原則變異

簡體字簡化的原則,在文化層面發生了本質的異變。在中共之前,簡化字來源於長期的俗寫、草書或書寫方便的變體。例如,「禮」是「禮」的簡化形式;「雲」曾為「雲」的早期形式。中共建國之後,則以簡化書寫為名,以根除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為實,進行文字革命。中共的文字改革,早於「破四舊」,貫穿「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更在「文革」結束後,變得「理所當然」。

在中共的簡化字制度化中,始於西周時期的「蔡」姓,幾乎被改為蔬菜的「菜」;強調「耳」與「德」(耳德)的「聽」,被改爲了只與口(嘴)有關的「聽」;大耳小口的「聖」,被改爲了不知何意的「聖」。相比之下不難看出,這樣的漢字簡化原則與傳統文化的變體字書寫原則大相徑庭。

2. 文化政治象徵意涵

繁體字在台灣、香港、澳門被視為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的象徵,也是對大陸政治或文化統一的某種無聲抵抗。簡體字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代化、社會主義、識字運動緊密相連,時常在文化辨識上自帶政治含義。

3. 傳統文化與美感的喪失爭議

繁體字承載著較多的象形結構、歷史元素與哲學理念,與古典文學、書法藝術及文化傳承密不可分。而被中共系統性推廣的簡化漢字,則破壞了漢字筆畫結構與字形美感,去除了漢字結構中的歷史和道德因素。

4. 中共的文化佔領

1978年12月18日被視為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的起點。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很多人可能至今都沒有注意到,大陸的改革開放,不但沒有採用國際上通用的繁體字(正常漢字),而是利用所謂的「對外開放」,在80年代就將中共的簡體字體系廣泛地推向了國際社會。隨著中共的經濟發展,簡體字更是在國際教學、商業、外交中,以及大陸周邊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文圈使用廣泛。

目前,儘管繁體字在港台仍為主流,並擁有豐富的書法與文化媒體資源,但「一國兩制」被中共取消後,簡體字也越來越擠壓著繁體字在港台的生存空間,正如他們從50年代在中國大陸用所謂的「漢字改革」(簡化字)配合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終於在消滅了繁體字(真正的漢字),讓中共黨文化主導並橫行大陸。

5. 漢字本身無過

值得一提的是,漢字無過,無論簡化字還是繁體字。

簡化漢字便於書寫和掃盲也是人之常情。真正有害的是中共將簡化字制度化和強制使用。不妨說,中共的漢字制度化,實質達到的效果,是將漢語的自由思想、獨立思考、道德倫理、美學表達,以中共西來意識形態的固定化模式,把中國社會向去除文化傳承、去除自由意識、去除獨立思考的社會形態的轉化過程。而使用繁體字的人,也不再自動等於承襲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人理念。

意識形態之爭將繁體字、簡體字問題變得政治化,這是現代社會政治敗壞、人的思想複雜的一種體現。如前所述,在古代中國,變體字很單純地是為了審美、為了書寫快捷。文盲不識字並不等於沒有文化傳承的渠道,經過嚴格訓練的說書人、戲曲表演家、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傳、言傳身教,都能讓人學到做人的理念和歷史的典故。


三、文化角度的一些思考與討論

1. 語言作為身份認同

人生在世,使用何種文字,往往超越了功能。例如在台港地區,學繁體字是一種文化立場與地方認同的表達。

2.語言演變與政策工具

語言的演變常被用於政治控制與文化方向的重塑。中共對簡化字的利用可謂登峰造極,僅用百年就幾乎斷絕了中國幾代人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襲,正如他們把藏人的孩子拿到北京,讓他們從小用漢語受教育,把他們變成「統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政治工具。

結語

從文化角度來看,簡體與繁體漢字的爭議,其實是一場關於「文化傳承與異化」、「意識形態及道德演變」的深層對話。簡體字書寫快捷,但也引發文化價值、道德理念與美學的丟失;繁體字(正常漢字)深植傳統與美感。

順便一提,繁體字並非難寫難記,因為漢字本質上是圖形,而人類從小就對圖形有著整體識別和記憶的能力。當嬰兒看到父母的臉,他馬上就能記住,無關面部特徵的多少。當眼睛看到一個人、一輛車,馬上會辨別那個人、那輛車,無需別人把人簡化為骨架、把車簡化為中空。人類的眼睛和大腦是上天製造的,能力非凡。這也是為甚麼很多人在大陸受簡體字教育長大,看到繁體字時卻無師自通,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絕大部份繁體字的原因吧。

中共強勢地、制度性的推行其簡體字體系,取代了繁體字承載的中國傳統、道德和美感,在剝奪中國人原有的傳統生存環境和思想方式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毀壞作用。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