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行善積德 福運長久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1月1日】馮肖孟,清朝廣東南海莊頭人,他性情寬厚,樂善好施,終身奉行「寬厚一分,他人受一分之惠;刻薄一分,子孫減一分之福。」這四句話。他的妻子簡氏,同樣深明大義,行善如流。

有一年發生飢荒,同鄉有個人因被生活所迫,準備要賣掉自己的親生孩子來維持生計,價錢契約都已經準備好了。馮肖孟聽說後很傷心,送給了他一些錢財,使他們一家免於了骨肉分離之苦。

馮肖孟救濟貧困無數,有貧困人借的糧錢他也不要求對方償還,並自己把債券都焚毀了。有一次,他買回稻穀後,在倒入糧倉時發現裏面居然有十兩金子,馮肖孟馬上去尋訪失主,並如數奉還。

馮肖孟還曾聘請名師創辦義學,以便族裏的貧窮子弟能夠讀書。

俗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可真是一點不假。馮肖孟行善積德得到上天的福報,夫婦兩人子孫滿堂,兩人八十多歲時依舊身體康泰。而且積德甚多,惠及其子孫後代,他的孫子馮成修,才華出眾,乾隆四年高中進士,後任吏部郎中,出任貴州督學、粵秀書院山長、越華書院山長等職,是當時的名臣才子。曾孫馮斯衡考中舉人,任知縣;斯倬是副貢,斯佐是優貢;斯偉也於嘉慶十八年考中舉人,任知縣。

馮肖孟高壽無疾,兒孫成器,一門榮華富貴,福運長久令人羨慕。

人人嚮往幸福,可幸福並不是能求來的。因為人的福份是其德的多少而決定的,所以平常不多行善積德怎麼行呢?李洪志大師對此在法輪功的有關著作中多有論述,讀來必定令您恍然大悟,受益非淺。以下恭錄數段,以饗讀者朋友:

「德乃生前所積,君、臣、富、貴皆從德而生,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故而謀權求財者必先積其德,吃苦行善可積眾德。」──《富而有德》

「人在世界上的得失,幸福與不幸福,你活得痛不痛快,你有沒有福分,或者有多大災難啊,一切都決定於人身體帶的兩種物質:一個叫德,一個叫業。就是這兩種物質所起的作用。我們做好事會積德。過去人講積德積德,人們都把它當成意識形態中、思想境界中的事情。其實它是物質,真正的有形的物質。而人們講業力,在東方宗教中講得很明確。甚麼叫業力呀?就是黑黑的那種物質,人做壞事的時候,就會產生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多了的時候,人就會有不痛快的事出現,如人會得病,人會有災、有難。人的一切我發現都是人自己幹出來的。你在人世間幸福不幸福,好與壞,都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往往這些東西它有現世表現出來的,也有隔世表現出來的。」──《法輪佛法(在歐洲法會上講法)》

「大家知道,東方人的老人都講:有了德那才有福份。這個福份包括幾個方面:當大官呀、發大財呀、有房、有地呀、有幸福啊等等,都是那個德換來的。它隨著人的生命走;而人死了它隨著元神走;你轉生它還隨著你轉生走。不只是德,黑色物質就是我剛才講的業力,這種業力也隨著人的生命走。這兩種物質都隨著人走。過去老人講啊:做了壞事要遭報的。誰報你?誰給你記那筆帳啊?哪有人給你管這些事呀?但是這個德它卻在你身體上,它就牢牢的粘著你,來世就看這個德。業力多了,你這一生就會痛苦多、病多、災難多;德多了,你這一生錢多、福份多、官兒當得大。就是這個東西造成的。」──《悉尼講法》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