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高潔清廉 不拾遺金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為人者可以窮困,或者身處險境,但要深知做人的本份,不可以妄取不義之財,不可以失德損德。

春秋時期,吳國吳王諸樊的弟弟延陵季子有一次外出巡遊,看見路上有人遺失的金子。當時正值五月,天氣炎熱,有一位披著皮衣的窮困砍柴人在此路過,季子於是招呼砍柴人:「把那地上的金子撿起來。」

砍柴人將鐮扔到地上,瞪大眼睛,生氣的說:「你怎麼地位尊貴,而把別人看的這麼卑下呢?你儀態容貌豪壯,說話卻這麼粗野呢?我寧肯在炎熱的五月,穿著皮衣砍柴,難道會去撿他人遺失在地上的金子嗎?」

季子聽後非常慚愧,連忙向這位砍柴人道歉,並請教其姓名,砍柴人告訴他說:「你從外表看是位有地位的人,怎麼值得把我的名字告訴你呢。」說完便離去了。

後人對砍柴人這種甘願清貧困苦,也決不妄取不義之財的德行操守非常讚賞,因為這是我們神傳文化中推崇的高潔清廉、拾金不昧的做人應具備的美德。

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家庾信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詩讚道:「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

唐朝大詩人李白也在《杭州送裴大澤時赴盧州長史》一詩感歎:「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