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堅守道義 矢志不渝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八月二十七日】曾參,字子輿,世稱「曾子」,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少年時就勤奮好學,志存高遠。後從師孔子,在修身和躬行禮儀上頗有建樹,並積極推行德政主張,是道義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曾參曾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複習了?」一次,孔子在學生們面前誇讚顏回在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道德。曾參說:「從前我聽說過您講的三句話,我還沒有做到。老師見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忘了他一百個過錯,這是您的善良和寬容;老師見別人有了善行就好像自己有了一樣,這是您不與人爭;老師聽到善事必定親自去做,然後引導人們去做,這是您善於操勞。這三句話我還沒有做到,所以我知道自己不如顏回。」

曾參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隴畝,晚間刻苦學習到深夜,鍥而不捨。他沒有任甚麼官職,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了曾參的品行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固辭不受。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的勸說曾參:「先生非求於人,為何不受?」曾參對使者誠懇的說:「我常聽說,受人者畏懼於人;與人者驕傲於人。縱然與人者並不驕傲,但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

曾參二十七歲時,孔子病故,他與子夏、子張、子遊、有若等弟子們沉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此時,子夏、子張、子遊三個人提出:有若的長相酷似老師,想把有若當作孔子,以對老師的誠意和禮節來侍奉有若,表示尊師的敬意。曾參聽後,非常生氣,立即起來反對,嚴正陳詞:「這可不行,老師的盛德好像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像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像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相貌相似的人怎麼能比的了呢?」曾參一番言語,眾人聽後不禁嘆服不已,深為曾參對老師的真誠和對禮儀的一絲不苟所感動。

孔子之後,曾參勇敢的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曾參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維護正義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遙遠嗎?」他還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託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卻不動搖屈服。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啊!」

曾參從魯國來到齊國、楚國等地到處宣傳德政,國君都熱情接待他,讓他做了高官,不久曾參便發現,他的施惠於民的建議往往不被採納,自己的抱負難以實現,於是他便辭官不做。有人勸說曾參,有了高官厚祿,你還求甚麼。曾參說:「我以仁為己任,並不求名利。我寧願教學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直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不辭辛苦的周遊列國,傳播道德至上、仁政愛民的主張,還編著了《大學》、《孝經》等經典著作。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都始終堅守道義,他義無反顧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後人。

當今,指導人做人以「真、善、忍」為道德理念的宇宙大法洪傳世間,這是人們應該萬分珍惜的機緣。人沒有信仰,就沒有道德的約束和底線,人心就會無善念。世界需要「真、善、忍」,維護宇宙真理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