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修出現「病業」說開去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八月三日】近一段時間,本地區多名大法學員出現嚴重「病業」的情況,甚至有學員被舊勢力以病業形式迫害致死。針對目前的情況,我想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

同修甲九九年以前曾患嚴重腎病,修煉後明顯好轉。九九年「七•二零」後,由於邪惡迫害而中斷修煉並時常混跡於常人中,病情反覆,住院無效後,該同修又開始學法煉功但不精進,病情又一次得到緩解,而後又迷於常人之中病情反覆。他妻子(同修)和其他同修與其交流發現同修甲對病過於看重,雖未吃藥但心中念念不忘。後許多同修幫其發正念,但最後仍被舊勢力迫害致死。

我想從三個角度來談談個人的看法。首先從同修甲這談起。

目前我們應當做好的就是三件事,出現這樣的事情當然是邪惡的干擾,同修甲走了舊勢力安排的路。同修甲嘴上也明白要破除舊勢力的干擾,為甚麼最後還是走了舊勢力安排的路呢?就比如他也不吃藥了,但他治病的心沒有放下。正如師父所說:「那麼他也明白了:噢,我只要不說治病,不找老師治病,到時候老師一定能給我治好。你看看,他嘴裏不說了,他甚至跟誰也不說病了,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他心裏還在想,我只要煉功,到時候老師一定給我治好!他還在想著。就差那麼一點點,就是根本上的不同;就差那麼一點點,那就是他真正的本質,他還在想著治好他的病呢。」(《法輪佛法(在歐洲法會上講法)》)「咱們就講,好壞出自人的一念,這一念之差也會帶來不同的後果」(《轉法輪》)。

作為同修甲修去這個治病的心才是避免走入舊勢力的安排的關鍵,這才是人和神的根本區別。如何修去呢?只有認真學法,真正做到「無求而自得」。學法時,由於自己的執著心的干擾,學法可能會出現不入心的情況,自己就要排除它,否定它,慢慢的你的心性提高上來了,老師該給你做的都會給你做,但是我們必須紮紮實實的做到。

師父講過:「今天你就面對死亡,不管是任何一種死亡形式,你面對死亡你毫不畏懼,你根本就不在意,我也許死掉之後我會去天國,那麼死亡的事情真的就不會有了,關鍵是人心,我們大法修煉就是直指人心,修煉就是修人的心。你的心不動,其他表現就是假的,形式是假的。」(《法輪佛法(在歐洲法會上講法)》)那麼作為同修甲的家人應怎樣對待呢?幫助親人是責無旁貸的,但是站在哪個角度上幫呢?自然站在法理上的幫助是最好的,而不是站在親情上,能跳出親情看問題這本身就是修煉中的提高,要求也是毫不含糊的。如果自己也因同情同修甲的狀態好壞而心如浮萍,那自己的這一關也沒做好,因為自己的心也已在舊勢力的操控之中了,又如何反對舊勢力的安排?

當然並不是說對親人不關心,而是說要多多提醒親人(同修)用正念看問題,多鼓勵,少抱怨。自己做的越好,舊勢力才抓不住把柄,但是並不是為了避免舊勢力的干擾而做好,而是按照法的要求就應該做好。

那作為其他同修呢?看到問題先要向內找,自身是否也存在表面上做好,形式上做好,而內心沒有達到要求的情況呢?平時學法、發正念是否達到要求了?還是走形式,像完成任務一樣,講真相真的是抱著一顆純善的心嗎?還是想反正我也講了,聽不聽是他的事。有的人可能心裏想:「同修甲怎麼修了這麼多年還在病業關裏困著,真是修的差。」其實同修這樣想是不善的抱怨心,作為同門弟子應該寬容、幫助,而不是指責。他的事不就是我們的事嗎?因為你這一想不正好中了舊勢力的奸計,形成同修間的間隔了嗎?而這些間隔正是自身沒有做好而造成的。那麼應當如何做呢?作為一個神不應當不求名不求利無條件幫他嗎?作為在常人中的修煉人就是應當無條件的幫助他樹立正念,加強他的正念。在同修甲已表現出死亡狀態時就應當按照常人的辦法處理了,因為如果再有一大批人在其家發正念會讓人不理解而對大法造成誤解。

有的同修談到某地一同修表現死亡狀態後八天又復生的奇蹟,但一定是那個同修坦然放下生死而出現的。修煉是沒有榜樣的,我們也不能因為別人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我們也去學,想達到這樣一個目地,這還是一個有求之心。我們發正念清除舊勢力對同修的干擾是沒有問題的,但心態一定要正,不能被舊勢力鑽了空子。

再一個我們是不是把吃不吃藥的問題當成了一個關鍵問題,過於看重了。師父在《轉法輪》中說:「吃素就能修佛?大家知道,它只是人的一種執著、慾望,就這麼一顆心,只去掉這一顆心。還得把妒嫉心、爭鬥心、歡喜心、顯示心、各種心,人的心多了,所有的心,各種慾望,都得去了,才能達到修煉圓滿的。」作為同修,在這一關沒有過好,重視起來,跌倒了趕快爬起來,因為每一關每個執著心的去除都很重要。如果你也把這個問題看重了,他也把這個問題看重了,那舊勢力不正好利用嗎?九九年「七•二零」邪惡勢力造謠說「法輪功不吃藥」,不就是因為有同修把這吃不吃藥的表面問題看得過重了造成的嗎?我們要鼓勵他多學法,在法上提高,真正達到信師信法,這次沒做好,下次做好。

寫出這篇文章並非指責,而是提醒同修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應正念更強一些,大家形成一個圓容不破的整體共同精進。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