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返本歸真 勿失仙緣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八月五日】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南北朝時期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從童年時候起,陶弘景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和志向。他在六歲時就能理解自己讀的書,並能撰寫文章。七歲時讀了《孝經》、《詩經》、《論語》等幾萬字的書籍。後來,在他十歲的時候,從同鄉那裏得到一本晉代人葛洪寫的《神仙傳》。他看到裏面關於修煉和神仙的故事後,便感歎的說:「讀了這本書,便使人產生壯志凌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志氣。」於是他不分晝夜的研究、探尋這本書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駐的志向。他曾經對人說:「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的像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

陶弘景十七歲時已讀了一萬多卷書,善於彈琴和下棋,精於隸書書法,被南齊大臣們薦舉為「諸王侍讀」,於是入朝為官,任左衛殿中將軍,後被宋順帝調任「奉朝請」的職務(可定期參加朝會)。他在朝廷任職二十年,雖然身居權貴之門,卻淡泊名利,從不趨炎附勢,每天只是展卷閱讀。朝廷中有關禮儀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決定。

陶弘景三十七歲這年,他上表辭祿,入茅山修道。皇帝下詔准許,並賜送他成束的絹帛作為禮物。朝中公卿士大夫都到征虜亭來為他餞行,張設了許多帷帳,為他舉行盛大的告別宴會,去那裏的車馬多的堵塞了道路。人們說這是自宋、齊兩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人們都佩服他的志向和節操,都覺的他非常榮耀。

陶弘景隱居在茅山,結草為廬,自號「華陽隱居」。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正在東陽郡做郡守。由於尊崇陶弘景的為人,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做官,他始終沒有接受。

雍州刺史蕭衍聞說陶弘景名聲,經常遣使向其討教,陶弘景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蕭衍建立梁朝後,是為梁武帝,他大力提倡學儒崇佛,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建造寺廟,卻不重視修德修身。陶弘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於是遣徒弟入宮勸諫武帝:禮敬神佛要修心向善,一要施以善政,二要重德修身。置腹良言,使武帝也頗受感動。

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給予的支持,真心盼望陶弘景出山輔政,重列朝班,他親提御毫寫了一份御詔,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派遣二位將軍來徵召他還都為相。兩將軍帶著梁武帝所賜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說明來意後,陶公卻婉言謝絕說:「請將軍轉奏皇上,言臣歸隱山野,潛心修道,精研醫術,其志已決,求陛下勿怪。皇上饋贈甚豐,無以為報,有詩一首,聊表心意。」並隨手寫下一首詩,詩雲:「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武帝讚歎之餘,便不再相擾,但每遇大事,都要徵詢他的意見,所以當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後來成為簡文帝的蕭綱,當時在南徐州做刺史,由於欽佩陶弘景的風采和素養,便召他到後堂,整整談論了幾天才離去。蕭綱對他甚為敬重,認為他是個有道超常之人。

陶弘景在訪師求道、潛心修煉的同時,關心天下百姓,希望社會安定,希望百姓都能安居樂業。他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看到由於缺少好的醫生,或者缺乏藥物,很多人因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去。因此,他努力研究醫藥,編寫切合實用的醫書,扶危濟急,治病救人。給後世留下了《養性延命錄》等很多珍貴文獻。他採藥種藥種甘蔗(藥用),為百姓治病,不取分文,救助百姓不計其數。人們感其恩德,將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大家都說他後來在沙門山修道成仙,將此山改稱為「仙門山」。如今,陶山寺尚留有後人撰寫的楹聯:「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

陶弘景一生追求真理,探求人生真諦,心地善良,記掛天下蒼生。他謙虛謹慎,通達事理而不拘泥,有敏銳的洞察力,無論在官在隱都自然的符合禮儀。他的心明白如鏡,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於心,他的修煉故事和善行一直流傳至今。

在當今這物慾橫流的塵世喧囂中,我們是否依然堅守著心靈的一方淨土,是否勇於承擔維護真理的使命和責任;在滄桑百轉的輪迴中,我們是否對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是否真正意識到我們久久期待的是甚麼。純正的善念是生命的本源和歸宿,最珍貴的機緣在今天,按照宇宙特性「真、善、忍」去做,就是為自己選擇了美好的未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