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志高任重 為民造福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五日】禹,姒姓,名文命,我國上古時期一代賢聖帝王,他繼承堯、舜「只為蒼生不為身」的美德,虔心敬神,治理洪水,行德化民。其功績卓著,人們都說他是秉承天命而來,消除水患、救助百姓,因此被稱為大禹或神禹。

當時中原地區洪水為災,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導致人民居無定所,民不聊生。舜帝了解到禹是一位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賢名遠播,於是命禹治水。禹受命之後,立即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為人十分謙虛,聽到別人對他的善言相勸,常感激的下拜。他廣納善言,採用疏導的辦法,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規劃水道引洪水入海。禹極其虔誠的祭拜天地,儀式嚴肅莊重,他走步恭敬的姿態就連後人祭祀神明時也有「禹步」之說。相傳他帶領民工到處治水,感動了天神幫助。黃河水神授給他河圖,治理黃河、長江等大河時出現黃龍搖尾幫他疏導河道。天神贈給他玉筒、神斧、斬蛟神劍等。他用玉筒來度量天地、定江海水位;用神斧在河南洛陽鑿開龍門,使河水暢通無阻;用斬蛟神劍斬了將清水攪渾、興風作浪的惡龍,根治了水患。

禹櫛風沐雨,不畏艱辛,歷經十三年之久,足跡遍於全國各地,三過家門不入,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澤,鑿通了九條山脈,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的局面。在治水害的同時,禹還指導人們發展農業生產和水上運輸,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九州統一,使天子的道德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井然有序、怡然富足的宏偉景象。舜帝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治水成功。

禹治理四海之後,又敬慎的輔助舜帝,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他對舜帝說:「順從善就吉,順從惡就兇,就像影和響順從形體和聲音一樣。因此任何時候都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輔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會響應擁護您。您用清靜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會經常把美好的符瑞降臨給您。」舜帝高興的說:「禹啊,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用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襟懷坦蕩,從不阿諛逢迎,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幫助我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順應天時,謹微慎行,使民風淳厚,四方歸附。」舜帝令天下都學習禹的德行,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

禹為帝後,更加勤奮的為民謀福,實行善政養民,加強道德教化,誠懇的招攬士人,廣泛的聽取民眾的意見。禹帝南巡時,在塗山大會天下諸侯,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禹帝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當時東南地區有九個較大的部落,稱「九夷」,禹帝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誨那裏民眾以德行事,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和禮遇。禹帝加強祭祀活動,將弘揚美德的《韶樂》定為祭祀山川神明的主樂章,又製作樂曲《大夏》將德行發揚光大。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面對「浩浩滔天」的洪水,禹勇敢的承擔起治水、安民這一偉大使命,其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的精神和禹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有敬天、養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為政之道;有天人合一、見利思義、克己奉公的傳統美德理念,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以信仰為本,道德為尊,因此敬天愛民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而當今中共卻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強制給人們灌輸邪惡的黨文化,割裂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關係,必為歷史所淘汰。人們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屬組織,回歸良知善念,才能前程光明,因為天佑眾生,神助善人。後有詩讚禹:

鬼斧神工世所無,
鐫龍雕鳳巧鑿塗。
善願成就千秋業,
斬卻惡龍禍患除。
德風仰止民心向,
氤氳瑞氣滿陵都。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