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百王之先」的伏羲氏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伏羲氏,風姓,又稱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等,是中華民族敬仰的始祖,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史載其「有聖德」,「有大智」,他常常獨自一人靜靜觀察宇宙天地萬物,將自己從中感悟到的道理教導給人民,人們覺得他像日月一樣為世間帶來光明,因此就稱他為太昊。後來人們推薦他為主,伏羲覺得五行中的木榮於春天,先得生物盛德,就以木德繼位而王;木動則風生,遂以風為姓。

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即中華本源文化。伏羲文化重德,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在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唐代歷史學家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記》中寫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這對伏羲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內容作了清晰豐富的描述。有關他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

(一)指方向

伏羲創立了「東南西北」的方向概念。上古時候,距今約六千年前,那時人煙稀少,伏羲在宛丘,也就是現在河南淮陽這地方,教人打獵捕魚過生活。後來,人逐漸多了,伏羲挑選了一批打獵捕魚的能手,讓他們去東西南北四方,再開發一些疆域。

有人怕山高路遠,迷失方向,這時見伏羲背了個竹籃出來,對大家說:「我領你們去吧,不用怕的。」有人問伏羲:「你帶個竹籃幹甚麼?」伏羲說:「裝東西。」人們不禁感到奇怪,問:「東西怎麼能裝呢?」伏羲說:「當然能,東屬木,西屬金,木和金兩樣在籃裏怎麼不能裝呢?」有人問為甚麼不能裝南北,伏羲說:「南屬火,北屬水,火燒籃,裝水漏,水火又不相容,當然裝不得!」原來是這樣!眾人又問:「東西怎麼分呢?」伏羲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日頭出東落西。」又有人問:「南和北怎麼分呢?」伏羲說:「南面屬火,北面屬水。南熱北冷。」從此,人們就認清了東南西北的方向,擴大了活動範圍。

(二)畫八卦

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憑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奧,從而起太極,定五行,制八卦。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有龍馬背負「河圖」出於此河,獻給伏羲,伏羲依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畫成了八卦。「河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漢書》記載:「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禮記》也記載:「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法之畫八卦。」

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所畫八卦是用簡單卻寓意深刻的八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利用八卦占卜吉凶,這也是後來《易經》的思想基礎。《禮含文嘉》記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八卦中蘊含了「天人諧和」的整體性思維方式思想,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先河,是《易經》的理論綱領,開創了易文化和中醫文化之源。《帝王世紀》記載:「伏羲畫卦,所以六氣,六腑,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像;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百藥而制九針,以拯無枉焉。」

伏羲八卦揭示出要遵循的這麼一條規律:人應當效法地,地應當效法天,天應當效法「道」,「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規律,即宇宙規律。人在天地間,要知天知地,要懂得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在社會上的位置,要效天法地。伏羲感悟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奠定了天、地、人三才統一的整體觀念和完整系統。

(三)施教化

典籍中記載的伏羲是「教化」的始祖,他教化百姓,育民福祉。史載「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伏羲發明網罟,教民用以捕魚獵獸,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漁獵能力;捕獲獵物多時, 一時食之不盡, 便教人們牧養六畜;以火煮熟食物後,先祭祀天地和神祇然後才食用。他觀天文,創曆法,定節氣,傳授人民物候知識,教人們農耕稼穡,從此風調雨順萬物安泰。

正姓氏。伏羲始「正姓氏」、「別血緣」,他首先自定「風」姓,從此,姓氏的概念以定製的形式規範下來,華夏九州的部落民皆有姓氏。伏羲正姓氏其實質提示人們要返本報祖,要遵循天道。告訴人們要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源,才能生生不息。這裏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敬天祭祖」的博大內涵。

制嫁娶。《呂氏春秋》記載:「昔大古嘗無君矣,未有三綱六紀,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制之別。」針對當時情況,伏羲在正姓氏之後,就開始規範「制嫁娶,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的婚姻制度,推行夫妻制,定下了不得亂倫、近倫的嫁娶之禮,結束了中國遠古的亂婚、雜婚時代。《新語》記載伏羲「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道,長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伏羲對於先民的教化思想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象徵,把人們從原始社會中脫胎出來,推向了文明社會。當時有柏皇、赫胥、陰康等人同來輔佐伏羲,伏羲念眾人相助教化人民,可封之以地,授之以官,因為有神龍降臨,就以龍紀官名。北宋劉恕《通鑑外紀》記載:「太昊時有龍馬負圖瑞出於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治居廬;混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裏;栗陸為北龍氏,繁殖草木,疏導源泉。」伏羲所紀龍師龍官都能盡到各自的職責,使天下趨於文化,人們昭明德行,祭祀天地神明,天下大治,宇內清明。龍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誌,是吉祥嘉瑞的象徵,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民族,華夏裔冑被稱作龍的傳人。

(四)制琴瑟

伏羲見百官之政立,萬民之事察,文治興而人民安居,四方歸附,欲撫其遠來,卻無樂器。一次,他率人在四處巡查時,看到西山桐林祥雲四起,兩隻巨大彩鳥從雲中而降飛向林中,棲息在最大梧桐樹上,瞬間天空中飛鳥全都停在了四週,齊聲叫起來,如朝拜一般。伏羲非常驚喜,問道:「這是甚麼神鳥?」大臣句芒說道:「這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是『德、順、義、信、仁』五德皆具的吉祥鳥。」伏羲恍然說:「我聽說鳳凰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由此看來此樹必是神品,可以做成樂器,讓人們通天地,明自性,繁衍生息。」

伏羲遂取桐木中段,投長流水中浸四十九天,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數字,斫出了長三尺六寸五的琴胚,又按四時八節之數,定為後寬四寸,前闊八寸,並把琴按「面圓法天,底平法地」的原則,即將琴的面板做出半圓的弧形,將底板作平,代表著天地同心。然後按陰陽兩儀之數在底板上留出龍沼、鳳澤,再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配上宮、商、角、征、羽五根弦。所謂一架小小的五弦琴,涵蓋了整個大自然和天地萬物。伏羲先制了一張琴,琴者,禁也,禁淫邪而正人心也。又做三十五弦之瑟,瑟者,取矜莊縝密之義,以修身性之理,達天人之合。

伏羲制琴後,依百鳥朝鳳凰的情景製作了《駕辯》樂曲,以紀念靈桐之義、鳳凰之德,還製作了《立基》等樂曲。他常常親自彈琴,鳳凰聞聲來儀,百鳥翔集,群臣百姓大悅。《琴操》記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拾遺記》記載:「禮儀文物於茲始作……立禮教以導文……桑為瑟,均土為塤,禮樂於是興矣。」伏羲制樂教化其民,淨化其心,以德睦鄰,諸夷歸服,開創了禮樂教化的肇端。

中國古代常以聖人為神,伏羲也被人們稱為神人,傳說伏羲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記載:「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過。」

這裏所說的「建木」,是眾神用來登天專用的,「太白皋爰過」,說伏羲也能像神一樣,上下於建木、往返於天地與神人之間。華夏文明是半神文化,歷史上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就是這樣,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教化百姓,完成他們的使命,為百姓所擁戴,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