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相敬如賓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8月10日】春秋時晉國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賓為人稱道,山西河津的清澗「如賓鄉」即源於此。

郤缺,東周時晉國冀人,家在今清澗村。晉獻公時,郤缺與其父郤芮均在朝為官,後因其父親的事受株連,被貶為庶民。郤缺回到家鄉,布衣淡飯,躬耕南畝,與鄰舍和睦相處。

晉文公派大臣臼季出使秦國,路過冀,見郤缺在田裏鋤草,他的妻子給他送飯,非常有禮貌的把飯捧給郤缺,缺也像對客人一樣與妻子互相禮讓。臼季很受感動。回國後對重耳說:「臣過冀見郤缺和他的妻子相敬如賓。臣以為,互相尊敬是德的集中表現。有德的人就可以治理國家。請把郤缺召回來重用。」

晉文公採納了他的意見,封郤缺為下軍大夫。晉襄公元年,晉狄戰爭中,郤缺身先士卒,俘獲白狄子,因功被襄公晉升為卿,並把冀賜與他作為領地。後人把郤缺鋤田的地方稱做「聚德田」並在此建亭,把以前的冀地一帶稱為「如賓鄉」。

晉靈公元年,晉戰敗衛國並佔領其地,郤缺對中軍元帥趙盾說:「叛而不討固然不足以顯示國威,然而敵已順服,如果不施以仁怎麼能讓人心悅誠服?怎麼能說有德?無威無德怎麼能使其他國家佩服而擁戴晉國為霸主呢?」趙盾聽了很高興的歸還了衛國的土地。之後他又說服趙盾,召回了叛逃至秦後又願意悔改的上軍大夫士會。晉成公六年郤缺接替趙盾為中軍元帥。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