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從「為仁由己」看君子修養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九日】「為仁由己」是孔子對「個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這個問題的解答。強調進行道德修養是「仁」的開始,是道德水準的提升,是智慧的憑證,其內在是德性充實之美,外在表現是慈悲和真誠。有無修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以下是關於君子修養方面的幾個故事。

尚理不尚辭

一次,孔子的幾個學生討論問題,有的言辭激切,語氣強悍,表情變化很大。子張說:「怎樣討論問題,夫子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我記的夫子說話的時候言辭比較緩慢,態度平和而意志堅定,儀態穩重而含有敬意,在沒有弄明白別人的意思之前先沉默靜聽,心平氣和而又謹慎小心的把看法說出來,能夠推己及人而且謙讓有禮,見解高超而符合禮義,心胸開闊而能以寬恕的態度對待他人,道義就由此言傳身教而得以弘揚。修養不夠的人在議論問題的時候,只憑自己的心意,往往自以為是,專門挑揀別人的錯誤,眼睛瞪的大大的,言辭急切好像噴發出來的一樣,口若懸河好像沸騰的水,用情感代替理智,儀態固執,君子不提倡這樣的方式。我們應該向夫子學習。」

子夏問孔子說:「君子崇尚言辭嗎?」孔子說:「君子崇尚道理。擁有廣博的知識卻不懂的貫通其中的道理,不符合君子真知的要求;辭藻繁麗,夸夸其談,不符合人們想要聽的願望。道德修養很高的人,都需要恭敬的對待別人,用來守住自己的道德修養;擁有聰明智慧的人,都需要虛懷若谷而不自以為是,用來守住自己的聰明智慧;見多識廣的人,都需要一直提醒自己還很淺薄,用來守住自己本性。這就是節制自己,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的辦法。」

何處不可行教化?

當初,歷山的農夫侵佔別人田地的邊界,舜到歷山腳下去耕種,過了一年,此類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黃河邊上的漁夫互相爭奪水中的高地,舜到那裏去打魚,過了一年,那裏的漁夫都知道了尊讓年長的人。東夷一帶製陶器的人往往製造出一些粗劣的製品,舜到那裏去製陶,過了一年,那裏所製作的陶器都很堅實了。

孔子讚歎說:「耕田、打魚、製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裏去做同樣的事,是用來救助這些事情的。舜以誠信仁德感化百姓,百姓都願意跟從,這就是聖人道德的教化呀!」

嚴己寬人

晉人伐楚,楚人已經退避九十里,晉人的攻擊仍不停止。楚國的大夫說:「請允許臣反擊吧。」楚莊王說:「我們的前代君王在位的時候,晉國不攻打楚國,但是,到了孤家這一代,晉國卻來攻打我們,這是寡人的罪過啊。如果下令攻擊晉國,楚國的大夫必然要受到羞辱和傷害,怎麼能讓大夫因此而受到侮辱呢?」大夫說:「前代君王還在的時候,晉國不攻打楚國,但是,到了臣擔任大夫,晉國卻來攻打我們,這是臣的罪過。請允許臣反擊吧。」楚莊王低下頭哭泣了一會兒,然後站起身,對各位大夫施以拜禮。

晉國人聽說此事之後說:「國君和臣子都能主動承擔過失,而且國君在臣子面前表現的那麼謙卑有禮,可見是上下同心,三軍也同心協力啊。由此看來,楚國恐怕是攻打不成了。」於是,晉國人連夜退兵回國了。

孔子聽說之後說:「在朝廷之上,楚莊王憑借那一句話,就能夠卻敵於千里之外。君臣能夠重視道德修養,因而社稷得以安寧。楚國後來能夠成為強國,也是理所當然的了。《詩經》中說『寬容謙卑待遠近,因此安定我君王』,正是這個道理啊。」

君子無論面對任何事情,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應用道義提醒自己,嚴於自律,從表面來說是堅守道義,從實質來說是堅守自己的良心、良知。以寧靜、祥和的心態把自己的職責做到最好,嚴己寬人,仁民愛物,這是永遠不該忘記的。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