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正不阿 為民造福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蔡襄,字君謨,北宋興化軍仙遊(今屬福建省莆田市)人,從小立志高遠,十九歲即以開封府鄉試第一的成績考取進士,官至翰林學士、三司使,以正直端方、敢於堅持正義而名垂青史。

一、正義敢言

景佑三年,時任吏部員外郎的范仲淹因上書條陳時弊觸怒朝中權貴,被貶至饒州任知州。諫官和御史都閉口不敢說話。唯有秘書丞余靖和太子中允尹洙為范仲淹辯護同時被貶;館閣校勘歐陽修致信諫官高若訥《與高司諫書》,指出其虛偽、諂媚,身為諫官不但不救護忠良,反而迎合權貴進行詆毀,歐陽修因此也被貶為夷陵縣令。三人均被流放邊遠僻地。

當時,任職館閣校勘的蔡襄年僅二十五歲,他見正直者被貶,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作《四賢一不肖詩》組詩,詩分五首共計1300多字,分別讚揚范、歐、余、尹為「四賢」,高若訥為「一不肖」,褒賢貶奸。此詩一出,京城內外,士人爭相傳抄,大有洛陽紙貴之勢。就連契丹使者也買回去張貼在幽州館。詩中寫道:「君子道和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傾」,將「四賢」與「一不肖」的行為進行了對比,讚「四賢」有氣節、講道義;稱高若訥「四公稱賢爾不肖,讒言易入天難欺」。蔡襄因此詩遭到泗州通判陳恢的彈劾,幸得左司徒韓琦彈劾陳恢越職,蔡襄才得以倖免。

慶歷三年,朝廷任用忠直之士王素、余靖、歐陽修為諫官。蔡襄感到言路已開,向宋仁宗上書《言增置諫官書》,肯定增置諫官的意義:「以廣言路,此陛下為社稷生靈大計也。」宋仁宗因此補點蔡襄為諫官。蔡襄、王素、余靖、歐陽修四人,被稱為「翰林四諫」。蔡襄認為御史台官員應有「鯁正之志」,才能肅正紀綱。他主持諫院衙署,遇事從不迴避,奏疏真誠懇切,大都關係天下利弊、一時緩急。

蔡襄上書言事,匡時濟世。當時,災情頻發,京東旱災,江淮蝗災,秦州地震,民不聊生,西夏與遼國軍隊屢次犯邊,宋軍無能抗擊,內憂外患深重。蔡襄先後上二十餘疏,直言不諱地指出:「災害之來,皆由人事。數年以來,天戒屢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闕失也。」提出宋仁宗應自「修省」,恤撫百姓,擇官任賢,澄清吏治,加強邊防,方能長治久安。他彈劾宰相呂夷簡「屢貶言者、廉貪不分、好大喜功、善惡無別、屢戰屢敗」等,宋仁宗採納了他的意見。蔡襄還向朝廷推薦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賢士。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

蔡襄堅守禮制。《宋史》稱:「(蔡)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宋仁宗非常欣賞蔡襄的書法。皇佑六年,宋仁宗的妃子張貴妃病逝,宋仁宗想隆重辦理她的喪事,追封她為溫成皇后,一些奸臣小人看到皇帝對溫成皇后的喪事如此重視,便乘機迎合皇帝心意,以謀加官晉爵,建議為溫成皇后作「志文」,立陵立廟,設立國陵監護司等等,凡此種種,都是違禮行為,引起正直朝臣,包括蔡襄在內的反對。蔡襄多次上疏諫阻說:「臣遍檢古今,並無皇后葬禮,更無志文。蓋以名號已尊,兼有哀冊,不合為志。」及至溫成皇后之喪,宋仁宗御制《溫成皇后碑》令蔡襄書寫墓碑,蔡襄言「此待詔之職耳」,辭不奉詔。

二、造福於民

慶歷七年,蔡襄任福建轉運使,他上疏《奏蠲丁錢疏》,減征福、興、泉、漳身丁米一半,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他興辦學校,提倡讀經,禮聘鄉賢周希孟、陳襄、鄭穆、陳烈等人執教,為數百名學生開講經書,並親至學舍,執經講學。至和元年,他任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開封乃京師之地,世稱難治,蔡襄執法不阿,斷案如神,「破奸發隱,吏不敢欺」,朝野敬佩,宋仁宗稱讚他:「君謨精吏事,京府無冤獄。」

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洛陽江上的「萬安橋」,即洛陽橋。該橋長360丈,跨海而架,勢若凌空,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橋」。《歷史感應統紀﹒善願成就》記載了蔡襄建橋的故事:

當時洛陽江靠近海邊,有渡口名曰「萬安渡」其實並不「萬安」,橋未建成之前,行人往來非常驚險,一遇狂風,「沉舟被溺,死者無數」。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船隻遇風浪將要翻覆時,忽聽到空中傳來聲音說:「不要傷害蔡學士!」風浪竟然頓時平息。事後詢問船中旅客,只有一位蔡姓太太,正懷有身孕,大家認為這胎兒一定是個貴子,婦人便對天發誓說:「如我腹中兒子將來能當學士,必定造一座長橋幫助便利往來行人,以免後人受此驚恐、喪生。」後來婦人所生兒子就是蔡襄,到了蔡襄長大懂事時,蔡母便對他講起當年過江遇險絕處逢生的經過及造橋夙願,蔡襄銘記在心。當他任泉州知府時,其母催促他建造洛陽長橋,以償誓願。

蔡襄看到萬安渡水深不可測度,海水浪潮又時常湧來,波濤洶湧,無法動工興建,急得寢食不安。想來想去寫了一封書信,投入海中呈給海神。由於至誠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醋」字,「醋」拆字成「二十一日酉」時,蔡襄恍然悟到說:「莫非海神讓我二十一日酉時動工?」於是一切準備妥善。時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泥沙擁積一丈多高,連續幾天,海潮不來。蔡襄立即督導動工,立起石梁,種下粗磨石在柱下,增加梁柱安穩堅固。工程雖然艱鉅,然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萬安橋後來順利建完,可謂「人有善願,天必佑之」,善願果然成就。

萬安橋溝通了南北交通。險渡變通途,萬民歡慶,蔡襄親自作《萬安橋記》並刻石立碑,記載了建橋情況和橋的規模,「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並把參加建橋者姓名銘刻在石碑上,卻沒有刻自己的名字。他又倡導種植松樹七百棵,廣為庇蔭道路行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百姓當時就立碑或立祠以紀念其功德,還有許多民謠流傳後世,如《道邊松》:「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萬古揚清風。」又如《洛陽橋》:「洛陽橋,一望五里排琨瑤。行人不憂滄海潮,沖沖往來乘仙飆。蔡公作成去還朝,玉虹依舊橫青霄。考之溱洧功何遼,千古萬古無傾搖。」

三、字如其人

蔡襄博學多才,詩文清妙,書法自成一體。他倡導「道為文之本,文為道之用」,以文言志,表達其崇尚正義、關愛生命的高潔志向。《宋史﹒藝文志》著錄有《蔡襄全集》40卷、《奏議》10卷,歐陽修稱讚他「公之為文,清遒粹美」。如他知任福州時,為烏山「幽幽亭」題字,並寫下了《題福州釋迦院幽幽亭》:「背郭千峰起,涵虛一水橫。風帆人共遠,潮嶼歲重耕……香氣林端出,秋容物外呈。表間幡弄影,覺靜磬傳聲。」描繪出祥和、淡遠的「烏山幽幽境」。他在福州還寫下了《開園林》:「風物朝來好,園林雨後晴。魚遊知水樂,蝶戲見春晴。草軟迷行路,花深隱笑聲。歡民聊身適,不用管弦迎。」從「游魚」得水、「蝶戲」知春體味自然之生機,從百姓的「笑聲」感受到無限的欣慰,勾勒出一幅與民同樂,百姓安居的圖景。

蔡襄為人正直,講究信義,其書法端莊淳美,如行雲流水,收放合度,極盡自然,可謂字如其人。觀其書法作品,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讓人充滿溫暖。蘇軾說:「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稱其書法有翔龍舞鳳之勢;歐陽修也稱讚其:「君謨(書法)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韓琦請蔡襄書寫《晝錦堂記》,《晝錦堂記》是歐陽修為韓琦書房所寫的一篇散文。蔡襄出於對韓琦的敬重,在書寫創作過程中將每個字單獨寫幾十遍,選擇其中不失法度、最佳的字進行拼合,所以《晝錦堂記》又稱「百衲碑」。後人將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四位書法家稱為「宋四家」。

(源自《宋史》《歷史感應統紀》)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