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師父經文《醒醒》的一點認識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看到明慧網上的一篇文章《說說大部份大法弟子的修煉狀態》,作者認為是因為大部份大法弟子修煉狀態不好,不夠標準,師父慈悲,珍惜弟子,在法正人間繼續修煉圓滿。我經常思考大部份大法弟子將隨師法正人間的法理,以下只是個人的一點認識。

第一,共產惡黨是最大的惡魔,在最大、最廣、最狠毒的對大法弟子的二十多年的迫害中,有多少大法弟子頂著「槍林彈雨」,衝破萬道關卡,徒步走上北京;有多少大法弟子在極度身心痛苦中失去生命;又有多少大法弟子失去家庭;失去親人,失去工作、工資、生存的環境;有多少大法弟子不分晝夜、時日,度日如年,度時如年,沒有身臨其境是想像不到、體驗不到的。想起來就止不住流眼淚,就在寫的過程都在掉眼淚呀。

大家將心比心的想一想,在多少生死攸關、剜心透骨中放下生死、放下人心執著,怎麼能和你好、我也好的修煉環境劃等號呢!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法理,常人也知道這個道理吧。這不給人心執著不放的找到出路有機可乘嗎!就是慈悲和珍惜,到法正人間繼續修煉圓滿,難度也是很大吧。

第二,對「大部份大法弟子將隨師法正人間」[1],我個人理解這個大部份不是一億修煉者的大部份;也不是七千萬的大部份;也不是「七﹒二零」前得法的大部份;也不是參加訴江二十萬的大部份;是真修的大法弟子的大部份。

師父說:「不是說你坐在這裏,你就是個修煉者。從思想上根本的轉變過來了,我們就可以給的」[2]。師父並寫了《真修》經文。

至於大部份大法弟子的修煉狀態我認為也正常,因為是群體修煉,專修還有不真修的,何況這麼大的群體。各種心態都有,不可能都一樣。大法只看人心,所以才有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真金。

比如說師父講了保護學員的法,為甚麼有那麼多遇到大難的?就是法沒學明白,缺少真修弟子的正念。

有一些人有歡喜心、顯示心、爭鬥心、衝動、極端,少了理智、智慧、慈悲,缺乏了善念的巨大能量,給自己和整體造成遺憾。有些被病業奪走了生命,是因為關鍵時做不到修煉人的標準了。

師父講過:「你會覺的一身輕,走路生風。」[2]為甚麼有人就走不動了,一走就累,出門都難;有人長期躺在床上,靠人伺候;有人耳聾眼花、駝背彎腰,把自己的家人、親朋好友、知道你的眾生都推出去了。怎麼救人?名望越大、影響越大。師父講的話就是法,大法能有分別嗎?師父有分別嗎?為甚麼會這樣呢?這不值得深思嗎?

常人社會就是我們的大煉功場,常人的所想、所說、所做、所行,都是大法弟子應該修去的,為甚麼有的人沒做甚麼,也沒大關大難和考驗,平平庸庸的就掉隊不修煉了?師父講過「遍地開花」[3],有的甚麼條件都具備,就是不開,有些開了的,後來又枯萎了,是人心的原因吧。

我們大法弟子有誓約,有救人的使命。師父說:「救度眾生這件事情不做,你就沒有完成你大法弟子的責任,你的修煉就等於零」[4]。有的就是不做,甚至高材生也很少做。

還有些經常寫嚴正聲明,像同修說的三次五次是一般的,十次八次都有。這不是在騙自己嗎?那怎麼辦 ?

三、「大部份大法弟子將隨師法正人間」[1],我理解是師父法正人間時會顯神跡,那個時候大法弟子救下那麼多眾生,師父要講法、要救度,全人類、全世界各個角落,不可能都跑呀,那時條件變了,環境變了,路不行,交通不便,科技信息不行,不顯神通跑不來哎。這是新的使命、榮耀。

有兩點值得深思:

1、為了保證大法弟子能反覆在常人中修和不掉下來,留有一部份人心在人中生存,修好的隔開了,並且鎖住。而且大法修煉是從本源上開始改變,不能只從表面上看。這就需要我們客觀的、全面的看同修,不能隨便的下斷言,要謹慎。

2、隨著正法的進程,不能死板的、一成不變的看同修。真修的可能不真修了,不真修的可能又真修了。我們不能信口開河,這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一切只有師父知道,我們都在迷中。也不要覺著自己修的好能圓滿,得師父接、師父送才算數。

甚麼時候淘汰惡黨,我們在迷中;甚麼時候法正人間,我們也在迷中;自己能否隨師法正人間,我們也在迷中。只要真修、只管精進,把看到別人的不足反過來修自己,多學法去人心、煉好功、發正念、除邪惡,講真相、多救人落到實處。堅信師父、堅信大法,不動搖,一切盡在其中。

最後我們牢記師父在《洪吟六》中的一首詩:

「大法徒修不難
重重凡心處處攔
上士聞難一笑解
中士遇關不坦然
下士人心去不完
大法傳世不非凡
度人度己圓滿還
幾人能行幾人空談」[5]

註﹕
[1] 李洪志師父經文:《醒醒》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3] 李洪志師父著作:《二零零五年舊金山法會講法》
[4]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九》〈二零零九年華盛頓DC國際法會講法〉
[5]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六》〈度人度己難〉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