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思維:開闊一些 再開闊一些(10)

——舉例說明新聞報導的簡潔經驗(第二部份)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接上文

五、其它比較典型的懸念類型

1、誤會

例:這天,王姐家裏的電視機壞了,一大早,就要去城裏買台電視。騎車出了村口,聽到後面有人招呼自己,一看是劉家的劉大媽。王姐想:「劉大媽是煉法輪功的,電視上說了他們殺人放火啊,我得快點跑,別讓她殺了我。」王姐更加快了速度。劉大媽不得不快跑,喊:「快回來,你丟東西了!」劉姐想:你這是糊弄我,我回去,命就沒有了。王姐更快了。劉大媽再喊:「你丟了包了!」王姐「急中生智」回頭說:「包給你了,我不要了!」

可是,劉大媽還跟著她跑。跑出一里多路,王姐偷偷回頭看劉大媽累的有些跑不動了,王姐感覺安全了許多,心裏踏實了。她想了想:這老太太殺我?不大可能吧?再說人家劉大媽天天把公用的部份打掃乾淨、對別人特別熱心(舉例,回憶,作者給讀者講真相的機會來了)而且,共產黨騙老百姓是拿手絕活,也不能完全相信電視上說的。

此時劉大媽再次招呼王姐,舉起一個黑色塑料袋,王姐一看:這不是自己的塑料袋嗎?裏面裝著買電視機的三千塊錢呢!王姐恍然大悟,連連道謝。(話題再轉到講真相)

劉大媽問:「你去買啥去,這麼急啊?」「我家電視機壞了,我去城裏買。」劉大媽幫王姐收拾好錢包:「天天看共產黨騙你的節目,你還沒看夠啊?」王姐問劉大媽:「劉大媽,我知道共產黨騙人,我不信,可法輪功,我也不贊成!」「為啥?」「法輪功又自焚、又自殺、殺人的,我接受不了。」劉大媽樂了,說:「傻閨女,還說不信共產黨呢,說法輪功自殺、自焚的,是誰說的?」「央視啊。」「央視是誰辦的?」「哎呦,我明白了,是他們造的謠!」(劉大媽開始講述真相)劉大媽說:別看邪黨的電視了。王姐一想:也是,剛才這一幕都是信了共產黨的節目,「哪,咋辦?咱們不都這麼活著嗎?不看共產黨的電視台,還能看到啥?」「新唐人電視啊,……」(推廣新唐人)

這個故事目前還有一個缺點,就是進入懸念的時間拖的太長,要上來就使用懸念才是最佳的方案。「這天,王姐家裏的電視機壞了,一大早,就要去城裏買台電視。」(讀者知道會有故事發生,但懸念不明顯)可以修改為:「這天,王姐家裏的電視機壞了,一大早,就要去城裏買台電視,但沒想到,「驚險的一幕」一出村口就上演了。」或在題目上下點功夫,《王姐買電視,路遇「驚險」》

2、欲揚先抑

例:王老伯多少年沒回村了,這天回村,正好趕上了大家按手印保釋大法弟子張大龍,大家讓王老伯也來支持。「讓我給他按手印?讓我保他?我還沒老糊塗到那種程度!」王老伯說起張大龍來就一肚子的氣,王老伯說了許多張大龍的調皮搗蛋的事情(舉例略)。

村裏的虎子對王老伯說:「他現在不這樣了。」王老伯問:「咋的?他更壞了?」「沒有,他變好了!」「變好了?!變好了?好人還能被抓起來?」「現在好人被抓的多了,我們親戚……(大家舉例說共產黨的歷史、許多好人被迫害死。此時,千萬不要馬上揭開懸念,因為這裏是為了留下給讀者講真相、揭露邪黨歷史的時間)王老伯說:「那些人是好人,我承認,是被共產黨害死的,可這個大龍算啥好人?」虎子說:「他煉法輪功了。」王老伯更激動了:「啊?!他還煉了法輪功了,那更壞了,殺人放火、自殺自焚啊!」此時有人給他講基本真相(略),王老伯說:「你們說的,我相信,共產黨幹的出來,但大龍這小子變好,我還真不相信。」(王老伯這個疙瘩不解開,懸念就會再次延續,作者可以再次講真相)

虎子說:「你說村裏的路是誰修的?」「誰修的?」「大龍啊。」「是這個臭小子?!是他?!」之後再講述大龍的好事,最後解開疙瘩。懸念也就沒有了,故事也就講完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寫法:「王老伯多年沒有回村,聽說張大龍浪子回頭的事情,很感慨,也在手印營救的信上簽名了。」這樣寫,故事性就沒有了,現場感的真實感就更沒有,最關鍵的是影響了可信性,不過,這個例子有個問題,懸念「出來」的太晚,應該修改,比如:多年沒有回村的王老伯,今天回來是來看他的老伙計張老伯的,但一到村頭就聽到了最讓他「鬧心」的那個人的名字。(懸念在第一時間就出來了)(這也應該是一個「誤會類型」的例子)

3、巧合

例1:李麗發現「那個人」一會兒做好事,一會兒就做壞事(懸念出來了)。

下面細數「那個人」如果幫助別人、又看到「那個人」如何如何壞、迫害大法弟子(具體事情此處略),渲染完好事和壞事之後(講完真相了),讀者就會確信事實了,再讓一位人物解開謎底:這是孿生親兄弟,長的一樣,但人性不一樣,一個堅定修煉真善忍、維護大法、一個殘酷迫害大法。

例2:綁架張正的惡警,正好是張正的學生、親人、朋友、救命恩人、戀人等關係,惡警將如何做?

例3:《一天三遇「法輪功」》一天三次遇到法輪功學員的經歷(做好事)

4、選擇

派出所警察有抓法輪功學員的指標數量,片警馮海發愁:「上面讓我在我的片內抓一個法輪功」,抓誰呢?他的片區有三個大媽,抓誰呢?他列出了這幾個大媽的經歷,第一位劉大媽,做了許多好事(舉例說明法輪功學員如何做好事),我抓她,我也太缺德了。

第二位李大媽,七十多歲了,耳不聾、眼不花,(舉例,李大媽修煉後的身體變化)家裏人特支持,我抓她,她家人肯定也不幹呢!

第三位康大媽,有文化,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我也說不過人家啊?(舉例,他們之間的對話,作者借此機會把大法弟子破解黨文化和基本真相說出來);
另外,同修在明慧網《「濟公吃肉」譜前奏》一文中,對懸念的設置也有一定啟發,製造超常與反常,比如,《學校裏的刑具》、《罪惡的鮮花》、《賓館裏的兩記耳光》、《他拔掉了妻子的輸液管》;多幫助讀者提問(包括議論文,也應該多提問,讓文章始終有向前的牽扯力)

六、延長懸念──創造講真相的最佳空間

當一切都知曉的時候,故事已經不復存在。設置懸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延長懸念。

作家狄更斯成功的秘訣是:「讓他們笑,讓他們哭,但更重要的是要他們等。」柯南•道爾在小說中設置懸念時也常用這一種「緩兵之計」,他有意的細敘了與案件相關聯的情節,延長了答案公布的時間,故意放緩了敘事的節奏。

在這一點上,中西方作品有相通之處。金聖嘆在點評《水滸傳》時說:「寫急事不得多用筆,蓋多用筆則其事緩矣,獨此書不然,寫急事不肯少用筆,蓋少用筆則急亦遂解矣。」寫緊急事件時會特意放慢敘事節奏。就是說只集中寫矛盾的展開,卻急於寫矛盾如何解決,有意加深讀者的懸念。有人稱作「蓄勢待發」以便一鳴驚人。

最主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延長懸念,在這個空間裏講述真相,這個空間是讀者必須越過的一個廣場,也是我們寫真相文章的最終目的。而我們同修的作品往往急於全盤說出「底牌」。

寫到這裏,我想起師父的講法,師父在《二零零三年元宵節講法》中說:「你們呢,突嚕突嚕突嚕都說出來了,(笑)不裝事兒。(眾笑)」

我們可以用多種方法延遲懸念,上文中舉了很多舉例,我們再舉一個常人的例子,幫助我們打開更多的思路。

希區柯克曾用一個例子說明最好的懸念:三個人坐在椅子上聊天,椅子下面有一個定時炸彈,5分鐘後爆炸。故事的第一種安排是三個人聊天,沒有交代炸彈的事情,5分鐘後炸彈爆炸了,受眾只是在爆炸一瞬間感到震撼,其它時間沒有緊張感、沒有心理期待。第二種是告訴受眾有炸彈,開始受眾會感到焦急,但他們的耐心是有限的,既然知道肯定爆炸,就沒有興趣了。第三種是告訴受眾有炸彈,然後描寫三個人聊天的情節(延長懸念),三分鐘後,一個人說走(延長懸念要有度,所以,這裏就設置個波瀾),這時受眾的緊張感得到緩解,但另外兩個人說不行,再聊一會:又過了一分鐘,兩人說要走了,受眾的心又一次看到了希望「趕快走吧」,第三個人說再等一會兒:剩下一分鐘,無論炸彈是否爆炸,都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不過,最高的寫作技巧,就是讓讀者看不出你運用了技巧,千萬不要弄巧成拙。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